书籍是精神食粮,但其实和真正的物质食粮相比还差很多。解决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真正将书籍看成物质食粮,用吃饭的态度来读书,怎么好好吃饭,就怎么好好读书。拓展开来,大概是以下四点。
第一点是“饮食规律”。
如果每天吃饭的时间不规律,我们很难有一个强健的胃。上一顿暴饮暴食,下一顿直接忽略,怎么看也不是健康的生活习惯。每一位营养学家都会建议我们吃饭要规律。
阅读也是一样,一个成熟的读者应该争取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来读书。用习惯驱动自己,让自己在不经意间变得更美好。至于这段固定时间的长短,不必刻意求多,能保证每天读书的时间和吃饭的时间一样长就可以了。
第二点是“营养均衡”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我们每个人都力求让自己的饮食结构尽量多元化,以保证摄入足够丰富的营养物质。
阅读也是如此,阅读结构太单,就会让我们难以对阅读保有始终如一的热情。过度追求趣味性,最终会让我们疑感阅读能否让自己变得更美好;过度追求实用性,最终又让我们的阅读体验变得日益枯燥,最终难免想逃离。
阅读的优势就在于它在各个领域都能高效地为我们传递信息、体验和经验,无论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所以,如果你在生活中摄入的书籍种类越多,你将阅读带入自己生命中的领域越多,你才会越来越体会到书籍为自己带来的改变,你才会更加相信阅读、依赖阅读、热爱阅读。
第三点是“坚持运动”。
要想练出健美的肌肉,离不开大量蛋白质的摄入。可是想单单依靠吃牛肉就能吃出八块腹肌,那纯粹是在做梦。
阅读也是如此,我们经常会有的一个误解就是将阅读当作终点,认为把书翻完就完。而这就像只吃饭不运动一样,不会让你变得更健康。阅读以外,你还需要更多。
阅读很棒,但不是万能的,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好书就像地图,为你指出一条明路,帮助你更快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但是地图不能代替你走路,看得再多,你依然站在原地,只有真正迈开你的腿,才能一步一步接近自己想去的终点。
阅读借助“行动”,让你的外部状态发生改变。
阅读本身只是理解作者意图的过程,理解得再透彻,那也不是你的。而只有通过“输出”,才能真正将书中的思想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来。
在学校我们学到的理论要通过做题来消化,在社会我们了解的道理要通过做事来消化。机械地记忆,只是囫图吞枣;只有将书中所得真正变成自己的行动,才算完全消化。
阅读借助“输出”,让你的内部状态发生改变。
经常有人抱怨,为什么读过很多书,却感觉自己没有变化;听过太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和抱怨吃了牛肉,为什么没有腹肌的人是一样的,他们都缺少了关键的一步:行动。
第四点是“享受美味”。
很多时候我们吃东西就是为了享受味道,而不是执着于这盘宫保鸡丁能帮助我们增加哪些营养元素。很多时候,我们吃东西,很单纯就是因为它好吃。
阅读也是如此,如果能不执着于“开卷有益”,也追求“开卷有趣”。
我们永远在营养和美味之间平衡自己的饮食,我们也不妨在“有益”和“有趣”之间找到自己的阅读平衡点。
阅读并不高于生活,也不低于生活,它应该就像吃饭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用吃饭的态度去读书,让日日都是读书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