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在真正的逆境中,人们的表现不一样。
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心理学学院教授威廉•尤尔耗时三年对人在逆境中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约43%的人,遭遇逆境后神清气爽,愈挫愈勇;约46%的人,遭遇困境后,一蹶不振;剩下11%的人,迷迷糊糊,逆境也好,顺境也罢,毫无感觉,自始至终,毫无变化。
在思维认知上,他们有一定的差别。
越挫越勇者,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秉持一种“活着干、死了算、不死总会出头、再穷无非讨饭”的人生哲学。
一蹶不振者,看不到自己的能动性,眼光过度聚焦外部因素,面对困境,毫无反抗能力。
不痛不痒者,内心“古井无波”,适应性极强,看不到自己的能动性,对外界也不敏感。
文章主要探讨了前两者的差别。
在于对不确定性及确定性的规律认知不同。
这个世界,有些事是确定的,而有些事是不确定的。
——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居于何种环境,只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不懈努力,就能提升自我,让自己每天都能活出味道来。这个过程是绝对确定的,持续努力与内心积累渐丰,是正相关关系。
——不确定的是:哪怕你再优秀,在这个世界上也未必能够出头。
朝正确的方向努力能使自己变得优秀,这是确定性。
努力但未必能成就事业,这个叫不确定性。
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有强烈的物欲,但努力的时候,目标就放在让自己变得优秀上。只有这样,我们的内心才不会陷入对现状的失落和尚无所成的悲情,才不会感受到强烈的挫折。
在追求知识与思想的过程中,专注于获得快乐,不去想那些不确定的小概率事件,自然也不会患得患失。
能做到这些,在逆境中就不会放弃希望,那43%的人就是这样的人。
心理学家说,46%的另外一批人,遭遇逆境就瘫软如泥,其实是把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完全弄反了,或者他们将不确定性作为自己不去相信确定性的理由。
比如说,这些人在内心里鄙视努力的价值,但他们不会明说,而是拿世事的不确定性来遮掩。他们坚持认为同事的晋升 全是靠拍主管的马屁,别人的成就全是碰运气。他们会相信三分钟速成心理学家,十天提高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就是不相信水滴石穿的正常规律和法则。
所以,这些人做事三分钟热度,短期努力无明显成果,就不相信努力的价值。究其本质,他们根本不相信持续的努力,与自己的优秀存在必然联系。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是针对那43%的能够将世界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看的很清晰的人。他们的持续努力,让他们变得优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机会来临时,就自然抓住了。
但并不是每个努力者都能够获得机会。
一方面是因为机会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同样的努力,也要拼品质。
苦大仇深的努力也是努力,但带给人的观感低劣,质量可疑;心怀乐观的希望,才可以做出高品质的努力。
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在于我们知道确定性的规律而充满乐观希望的高质量努力,同时也知道不确定的规律而耐心守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