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1-19

2019-01-19

作者: 德虔 | 来源:发表于2019-01-19 04:16 被阅读0次

    地二、簡取二

    【雖遍安立一切所緣正除遣相,總有五種;然此義中,正意唯取內攝其心、不念作意。】

      這下面第二科「簡取二」,前面列出來五種,解釋這五種作意,這五種作意,現在是簡取兩個作意。

      「雖遍安立一切所緣正除遣相」,雖然是佛陀的慈悲,為我們開示「一切所緣」境界,「正除遣相」,把所有的境界都棄捨了,總有五種。「然此義中,正意唯取內攝其心、不念作意」,然而這裡面,這個文的「正意」,是指什麼說的呢?「唯取內攝其心,不念作意」,這兩個作意,其他的都不取。這個初開始用功修行的人,這個惛沈也是很厲害,散亂也是很厲害,所以為了對治這件事,就是取這兩種,「內攝其心、不念作意」,取這兩個。

    天二、修次第(分二科) 地一、由不念作意(分二科) 玄一、明作意

    【初修業者始修業時,最初全不於所緣境繫縛其心,或於不淨,或復餘處,唯作是念:我心云何得無散亂,無相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無轉無動,無所希望,離諸作用,於內適悅?】

      這是第二科,前面是「辨種類」,這是第二科是「修」的「次第」。分兩科,第一科「由不念作意」。又分兩科,第一科是「明作意」。

      「初修業者始修」,開始修止觀的時候。「最初全不於所緣境繫縛其心」,一開始的時候,這個心裡面的這個寂靜力量沒有,完全不能在所緣境繫縛其心,不能!「或於不淨,或復餘處,唯作是念」:「全不於所緣境繫縛其心」,什麼境界?「或於不淨」所緣境,「或復餘處」,或者是出息入息為所緣境,這些事情。「唯作是念」,這個時候這位修禪的人心裡面這樣想:「我心云何得無散亂」,我這一念心,怎麼辦法能夠不散亂,沒有「相」,也沒有「分別」,「寂靜」最「極寂靜」,「無轉無動,無所希望,離諸作用,於內適悅」,我的心怎麼辦法能夠成就這樣的相貌呢?在這樣的境界裡面喜悅,能夠很舒服的。

    《披尋記》一二八頁:

    《我心云何得無散亂等者:此中義顯九相心住,從初內住乃至近住,即此得無散亂;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即此無相無分別、寂靜極寂靜;專注一趣,即此無轉無動;最後等持,即此無所希望、離諸作用;三摩地中,適悅相應,是名於內適悅。》

      「我心云何得無散亂等者:此中義顯九相心住,從初內住乃至近住」,內住、等住、安住、近住,四住,「即此得無散亂」,這一句話,這裡面是得無散亂,就是前面那四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即此無相無分別、寂靜極寂靜」,在九心住裡邊有調順住,寂靜住,最極寂靜住,這是這個文裡邊說的「無相無分別」的意思,「無相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的意思。「專注一趣」,在九心住裡邊那個專注一趣,「即此無轉無動」,這指這個說的。「最後等持」,九心住最後等持,「即此無所希望、離諸作用;三摩地中,適悅相應,是名於內適悅」。

      這是第一科「明作意」,現在第二科「明除遣」。

    玄二、明除遣

    【如是精勤於所生起一切外相,無所思惟,不念作意;即由如是不念作意,除遣所緣。】

      就是這樣子你「精」進勇猛地,「於所生起」的「一切外相」,外邊的事相,「無所思惟,不念作意」,「即由如是不念作意,除遣所緣」,就把這個所緣的雜亂的境界除遣出去。

    地二、由內攝其心(分二科) 玄一、明行境(分三科) 黃一、標

    【彼於其中修習瑜伽,攝受適悅,復行有相有分別不淨等境。】

      此是第二科「由內攝其心」,前面是「不念作意」,現在是「內攝其心」。分二科,第一科「明行境」,心行於境。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彼於其中」,彼那個禪師在止觀裡面,「修習」止觀的時候,「攝受適悅」,你能夠令心安下來,感覺到適悅,不管是眼耳鼻舌身,乃至到意,都是感覺到很喜悅的。「復行有相有分別不淨等境」,初開始也有的人修觀比較相應,也能夠令你的身心適悅;有的人修止的時候,也會感覺到適悅。但是現在這個文,「復行有相有分別不淨等境」,那前面那句話,就是在止上說的了。前面是修止,令你的身心適悅,但是你不要貪著這個適悅,你又能夠把你的心,行於「有相有分別不淨等境」,還在這裡觀察。那麼這是「標」。

    黃二、徵

    【云何而行?】

      怎麼樣來「行」於有相有分別不淨等境呢? 

    黃三、釋

    【謂由隨相行、隨尋思行、隨伺察行,毘缽舍那行彼境界,而非一向精勤修習毘缽舍那,還捨觀相,復於所緣思惟止行。】

      這是第三科解「釋」。

      「謂由隨相行、隨尋思行、隨伺察行,毘缽舍那行彼境界」,分這三個階段,三門的毘缽舍那,用這三個次第來行於境。「而非一向精勤修習毘缽舍那」,但用這三個相,去觀察所緣境的時候,你不要一直的這樣子,「而非一向」,不要一直精勤的修毘缽舍那。「還捨觀相」,又把這三種次第的觀察又棄捨了,「復於所緣思惟止行」,思惟奢摩陀的止行,這個止行。這上用「思惟」兩個字,這個思惟,是思惟所緣境,但是不是觀,不是觀而作「思惟」,是什麼意思?你要思惟所緣境,你的心容易安住在所緣境。你的功夫稍微進步了,只是用「念」,就能安住在所緣境,可是你功夫不到,你用「念」心裡又跑了,用「思惟」就是有力量。

    玄二、明除遣(分二科) 黃一、第一義(分三科) 宇一、標

    【由是因緣,彼於爾時,於所緣境,不捨不取。】

      這是第二科「明除遣」,分二科,第一科是「第一義」,下面是「標」。

      「由是因緣,彼於爾時,於所緣境,不捨不取」,由於前面這樣用功修行的呢,你這位禪師,「彼於」那個時候「於所緣境」,也「不捨」,也「不取」了,達到這個程度。這是「標」,下面解「釋」。

    宇二、釋

    【由於所緣止行轉故,不名為捨;即於所緣不作相故,無分別故,不名為取。】

      「由於」你內心在「所緣」境上,「止行轉故」:這個止的心行在活動,在修止。這樣作的時候「不名為捨」:不叫作捨,因為沒有可捨的。「即於所緣不作相故,無分別故」:你在所緣境上,你不去分別相。「無分別故,不名為取」:這個取,你若分別呢,就是取所緣境,就是「不作相故,無分別故,不名為取」,就是沒有捨也沒有取。

    宇三、結

    【即由如是內攝其心,除遣所緣。】

      說是由於你這樣子,把這心不要向外攀緣,棄捨外面的境界「內攝其心」,在所緣境上安住下來,就是「除遣」了「所緣」的一切相,令心安住。這是「第一義」,下面有「第二義」的解釋。

    黃二、第二義

    【又於其中,不取觀相故,於緣無亂;取止行故,而復緣於所知事相。】

      「又於」所緣境中「不取觀相」:觀相,觀察所緣境種種的差別相,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於緣無亂」:你不取觀相,你的心在所緣境上就不會散亂。「取止行故,而復緣於所知事相」:因為你這時候修止,你還是來緣所知事的同分影像的境界,這樣子令心離一切分別。

      這是「第二義」的解釋。
    (2019.1.1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1-1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ka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