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是《学习之道》的第100~201页,作者提到了拖延,让我对拖延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就在上周,若辰老师在阅读营给我们讲解如何写书评,真的干货满满。课后布置了一道作业,请于29号前提交一篇书评作业。我当时脑海只有一个想法,我一定要写书评,交作业。然后我开始制定写书评的计划。
本着“先完成,再完美”的想法,我对若辰老师介绍的书评七要素进行书写计划。
第一天:拆解文章,学习理解书评7要素;
第二天:开始写书评,约500字;
第三天:1500字;
第四天:2500字;
第五天:3000字,并修改文章;
第六天:隔天继续修改书评文章,提交作业。
写完计划,信心满满,觉得自己又突破写作的一个大关。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快就被现实啪啪打脸了。
第一天拆解书评范文,很积极主动,利用半天时间就玩成了,计划打勾。
第二天,开始写的时候,开始感到痛苦了,无处下笔,逻辑主线不知道如何搭建,虽然若辰老师讲得很清楚,可是,脑袋就是不够用,没有想法,没有主线吖,于是又开始回听若辰老师书评的公开课,第三天、第四天、都写了0字。第五天我竟然有了“不写”的想法,不时地冒出来。终于来到最后一天,29号,也不知道怎么的,突然间内心坚定,一定要写,哪怕是垃圾,也要完成,于是奋笔疾书,呆在书房半天,下午3点时,竟然写完了。走出书房的一刻,感到轻松的我,却异常后悔,为什么不早点逼自己完成,总是在最后一刻才逼自己,总把事情弄得高度紧张,我迫切地想改变“拖延”的习惯。
在《学习之道》这本书中,作者从心理层面分析了“拖延”的原因,并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拒绝拖延”的习惯培养方法,十分具备践行。
为何会拖延?
现实,我们拖延的,往往是“我们感到不安的事情”。我们大脑讨厌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拒绝面对痛苦的事情,每次我们面对这些事情时,就会身不由自的寻求短暂而又微小的愉悦感,比如我们会拿出手机刷朋友圈、网页、看新闻等等。所以每次本来想完成“感到痛苦”的事,但是总是寻找其他感到快乐的事去做。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特别指出,“拖延会成瘾”!那么我们如何克服拖延呢?
研究拖延症的专家丽塔·埃这样解释
“对一项任务的恐惧回避这项任务本身消耗更多的时间”。
如何驾驭“拖延”习惯,让拖延从大脑离开呢?
作者提出4个要点:
1.信号。你对一项任务的反应,叫做信号反应。克服拖延,首先第一步就需要你用意志力控制对“信号反应”的习惯。尽量利用肯定、积极想法,比如“虽然很难,但是肯定可以完成;没问题的”
2.反应。第二步是不要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尽量把任务阶段化。
3. 奖励。没完成小任务,要对自己实施奖励,制造大脑都喜欢事件。
4. 最后,把关注点,通过关注过程而非结果,进入思绪。
认识大脑如何拖延,掌握了大脑克服拖延行之有效的方法,接下来继续践行,比如本周,继续写一篇书评(感到压力和痛苦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