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第四节语文,本来想好好上一课,满怀激情地进入教室,却看到学生们个个无精打采的,气氛压抑的很。看着他们昏昏欲睡的样子,原本备好的课,现在一点情绪也没有了,内心里感觉糟透了。
回到办公室,同事说,今天的天气太闷了,让人打不起精神,看来大家的感觉是一样的。
正好看到了一篇文章《教学三境界》,文中提到的第三重境界便是“心中有人,教育乃是唤醒人”。反思刚才这节课,与这第三重境界似乎相差很远。继续读下去,文中引用的格言,引起了我的共鸣,“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教学不正是点拨学生该自悟的时候要放手吗?上课前,曾经向我要求过,上一节阅读课,我没有答应,其实这样压抑的天气,上一节自由阅读课也许效果更好。
“教育总是指向一个个独特的个体生命,生命的火把点燃了,才能闪耀出夺目的光彩;生命的原子被激活了,才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生命的创造力被解放了,才能创造出精彩的人生华章。”如果心里只想着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面对学生整体表现出来的倦怠,没有深层地考虑学生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情感要求熟视无睹,那么我的心中,用《教育三境界》中的话说,就是只有文,而忽略了人,这正犯了教学的大忌,因为教育教学是人的事业,非单纯为教而教,为文而文。
试想一下,如果我能注意到天气对学生心理和情绪的影响,从学生本身出发,不去学习课本知识,而是应他们的要求上一节阅读课,或者是上成一节故事课、口语交际等其他趣味性浓厚的语文课,那么,学生收获的也许更多。语文学科毕竟是多元的 ,更以其人文性成为我们这些教语文的人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这一节课,这一篇文章,让我认识到,学习课文远远不是语文课堂的全部,我必须好好反思,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让我的语文课有着丰富的语文味的同时也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曾经看过好多的文章,呼吁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以前,我一直对语文课的 “文”津津乐道:“语文味”是一种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 “语文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获得,“语文味”是文本、教师、学生等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这些理论与见解让自己沾沾自喜,可是经历了上午这一节课,才让我认识到,语文课仅仅做到心中有文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要时刻做到心中有“人”,因材定教,才能达到文本、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关注 “人”才是上好语文课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