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知识很容易获取,所以我们总是在不断获取更多知识,而不是采取实际的行动去应用它们。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消极思维会发生作用,从而削弱我们学以致用的动力。
——《知道做到》
特别是互联网化的学习产品和学习方式,更加碎片化。表象是:科技带来了便捷。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更多。难懂的知识进行切片处理,更加生动的呈现。学习的成本大大降低:只要投入一点点,感觉就能撬动整个知识海洋。另外,名师大咖,想见就见,是不是很爽呢?
爽是当然的,学了就感觉已经会了。这是最美好的错觉。
最后弱弱得自问一句:一年投入5000元的线上课程,都学到了啥?
呃,我知道了很多概念!涨了见识,成为为了浩浩荡荡知道分子中的一员。
就像“成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对于学习这件事情,不能看得太过简单,简简单单通过视频、音频、线下讲座就能学会,也是贪心不足蛇吞象。外在看得到的成本是降低了:方便、生动、内容优。而时间、精力,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大的成本。你有足够的投入么?
学习本没错,为何爱学习却不会学习呢?
1、信息超载
知识在几何级得增加,比如网络课程:你要学个PPT,下载了几十个G的资料:视频教程、模板、练习······真的愿意打开么?这无形当中,增加了你学习的焦虑感。
面对庞然大物,要想知识化为己用,首先要做到的是学会筛查,看起来有用与对你是否有用是两回事,不要抱有以后可能有用的心态。然后不断重复学习。也就是:
◆我们应该少而精而非多而浅地去学习。
◆要想掌握某件事,必须重复回顾,来巩固所学,抵抗遗忘。
就像考驾照。教练肯定是先从握方向盘和踩离合开始教你,在场地上连续几天都在学习一个科目:倒车入库,直角转弯,侧方停车······娴熟后,才会将各个动作串起来练习。
2、消极过滤
我们往往对一件自己不太熟悉的事情,或者和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声音。采取消极的过滤方式。
当我们读书、听录音、看录像或参加研讨班时,我们是带着自己当时的心态去阅读或聆听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用一种焦虑、消极、犹豫不决、先入判断或者是坚持固有思维的态度去判断自己所接受到的信息。我们本来可以 100%地听到自己身边的人在说些什么,听到自己身边出现了什么声音,我们可以 100%地通过阅读让那些书和文献中的理念进入我们的大脑。但由于我们的大脑常常是封闭而消极的,所以我们听到或读到的信息就会在我们的潜意识遭遇心理上的堵塞,我们正是通过它来接受、相信、理解和使用信息的,结果最终只有 10%的信息能够进入我们的潜意识。这就好像一个十车道的高速公路上的车汇聚到一条车道上一样。
那么如何告别固步自封呢?
◆首先应该积极聆听:别着急做判断,下结论。听完对方怎么说,把你听到的内容跟自己接触过的其他东西联系起来,怎么去更好应用它。而不去争辩有没有用。
◆然后建立起绿灯思维:也就是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就像墨菲定律: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如果你觉得某件事不是你擅长的,容易搞砸,十有八九就搞砸了。要从消极心态转变过来,人生才有大反转。
那么要是你的话:
看一个人身上缺点多还是优点多?
看一件事情困难多还是机会多?
3、缺少跟进
要想将知识变为行动,需要制订一个跟进计划:
要想改变某个行为,得到自己预期的结果,你需要指导、支持和问责。当这三个要素同时具备时,你便可以制订一份出色的跟进计划。
学习不只是一段在脑子里完成的过程,而是需要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学需要很强的自律性,如果能得到外界的正向反馈:提建议,做指导,表扬激励。会大大提高效率和成功概率。
这是为什么:线上课程,需要学习打卡,设置奖惩机制,内部学员互相监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