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084898/e85269563767be63.jpg)
最后一个学期了,屏幕上满满的已修学分,让我心中的困惑慢慢化成了一种释然——高中迷迷糊糊选了读传媒,这个决定曾令我一度后悔、挣扎、迷茫、无所适从,直到我接触了媒介文化研究,接触美学和哲学,我才稍稍对前路探出光亮。
在这个号称全国top5的新闻传播学院里,我还是感到一种大学教育上深深的无力感:从师资、教学内容、学生表现、学术氛围,有着中国式教育上深深的烙印。依稀记得,大学几年,让我抬起头来,听到老师某一句内容,能让我迸发出知识智慧亮光的时刻,只有传播学课上的“拟态环境”、美学课上的波普艺术、逻辑学上的内涵外延、毛概老师开学第一课讲的福柯,以及马原课上老师深情隆重介绍“马克思这个幽灵”。
后来我在图书馆查书写论文时,才发现老师们对学术的内容,大概只介绍了1/5,才真心感叹,书和文字才是教育的真正途径——前人将思想精华写成书,后人研究之下写成文,再后人阅读之后,向后辈讲解,收取学费。大概就是一直以来的教育链条了,一环接一环,直至阅读原著,得到自己的理解,可谓孔子之“得道”?
大多人说,传播学偏文,但也有理科的成分。我高中以前都是纯正的理科生——数学才华(成绩)在高中显露,物理不怎么学习却名列前茅,一些深奥的知识,我似乎更容易理解。当然,在高考的氛围下,一切都是对技能的考验,或者说,重复。对理科的理解力慢慢让我褪去了激情,我喜欢在数学计算横肆的氛围下,翻开王小波或者鲁迅,在压抑的氛围中打开了一扇人文的窗,我清楚,在机械数字时代,总有一片鸟语花香。
终于,高考过后再也忍无可忍,决定彻底告别理工科。中文系不招理科生(在我看来是不可理喻的),我选择了传媒,选择看似“有趣”的传播学,顺便让我的摄影兴趣得到发展。
读传播学可以是轻松的,也可以是痛苦的。大众传媒实操性强,工作还算对口,所以学院几乎成了职业培训的场所,让很多企业单位高管来教育同学。很多学生是志在传媒行业的,这也是所谓top5能提供的资源了。
另外,就是市场营销的部分了。像4p 4c这些概念,我无法习惯这些从消费观察中得到的一般规律,包括各种文学艺术的学界主流解释,强行灌输到我们知识体系中。对中国教育的悲哀和控诉大概就集中在试卷上的一道道名词解释,在每门课上都是背多分的体力活。我甚至翻看《大学物理学》锻炼一下思维,实在荒谬至极,尽管不能完全否定背诵的意义,但我总相信有更好的办法激发对学习的热情。自诩于文科的简单而浅显,沦落为对知识重复和破坏,是解构而并非结构,或许我再也不相信国内的文科教育体制了。
其实,在学理上来说,事情往往没有这么简单。传播学这种半路出家的一级学科,是拉斯韦尔、李普曼他们将传播模式一步步搭建完善出来的。咋看传播学只是一种媒介中介在发挥作用,然而后人结合各种学科,对媒介、信息、传播内容、受众等等做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例如——
实操性的:计算xxx收视率、统计受众问卷,得到传播效果如何如何,如何填满媒介排期,使得受众形成基本印象
符号学的:传媒文本如何传达意义的?多媒介融合如何表达同一概念?
批判的(意识形态的):传播环境塑造的文化、价值观会对社会产生xx影响,消费文化产生与大众传媒有多大关联
美学的:xxx广告色彩表现如何、如何对xx概念有更好的表现方式
心理学的:受众心理真正需要什么?消费者为何不购买我的商品?
。。。
不能说上边都是严谨的传播学,但纵观传媒研究的研究成果,无非是这几大类。这方面,陈力丹教授对传播学总结的最深刻,划定了传播研究的理论版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和媒介环境学三足鼎立。
经验学派大部分是实证研究,是非常偏向理科的部分,即是用某一传播工具、统计工具,对xxx进行分析研究,得出xxx结论。这方面也会有相应的传媒实验室。但整体而言比较像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关注受众的反应来控制变量。
批判学派和媒介环境学派都是通过宏观哲学思辨得到的一般规律,从宏观角度看人类的媒介社会。前者关注权力结构,后者研究媒介本质。文科的理论建构,是通过理性思辨得出的,当然,这么说学理上都是理科,似乎亦不能使人满意。我认为,文科的根基在艺术,在于情感的表达。在传播学上,对于电影、电视、广告等载体传播带来的价值或情感诉求,亦有大量的分析研究,只可惜,美被各类的量化模型解构,结果仍然是一种理性思辨导向。
当今社会是被理性思维主导的社会,文科教育,最终依然需要导向了理性的思辨,对真理的渴求,或者,对尽善尽美的希冀,文科而不应成为记忆力的考察,阅读量的攀比。而且最重要的是,文理不分家,理性是内在的思维的骨架的话,文化就相当于外表的血肉,这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