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末在南京,天气很好,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一点也不晒。如果气温能再低一些,体感温良,大概就是我最喜欢的秋色了。
得空到钟山风景区转了一圈,其实只是为了明孝陵前的那段神道而来。期待中的层林尽染还有待时日,不过相比上海,南京已经显然进入了秋天,银杏叶黄得敞亮,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猛地叫人想起十几年前在圆明园里那一段的回眸——那是从西洋楼开往西门的一路,两旁的银杏树叶在太阳底下竟然闪烁着金灿无比的光芒,每一片叶子都随着微风轻轻舞动,同时折射出不一样的光影,有“沙沙-瑟瑟”婆娑的声响,像亮晶晶的珠片,一闪一闪,真的美极了~我刚准备掏出手机拍照,车子却一驶而过,只有眼前的景色,久久定格在我的眼前。我相信,那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秋日景致。
然后,我就固执地认为,只有秋天才能让古都呈现出真正迷人的韵致。南京也是一样,好像只有在秋天,我们才能安心地称她为金陵或者故都。
我第一次到南京是在高一,学校在秋天组织了社会考察。我们穿着如“烧香婆”般的日式校服,浩浩荡荡走进钟山这一片。如今我已经很难记起一些细节,包括缺失了部分片段的明孝陵,只能勉强回忆起下午有斜射的阳光,懒散地穿过树叶,好像根本无心翻过历史的厚重感,完全不能联想到这是康熙御笔“治隆唐宋”并三叩九拜的地方,也不能联想到太平天国曾在这里哭倒一片。
我挺喜欢南京的,去年和爸妈一起故地重游,我很执念地去南京大学溜达一圈,毕竟也是自己梦想过的学校。这是一个传说中紫气东来的城市,也是一个虚弱的凄风苦雨的城市,它的光荣与耻辱并肩而行。年少的时候到南京,还感受不到这份如老者般的深沉,只是在秋色里穿过一个又一个陵园,有点年代的没感觉,年代略近的更让人心头一紧。后来,很要好的女朋友在南京上学,我们在不间断的书信往来中,慢慢了解到她笔下所呈现的南京,厚重悠长的历史,如何悄然融入现实,自如地流淌到今天。
紫金山上沉睡着历史上的伟人,但人们现在去那里更多是为了登高踏青和赏梅,去山上的植物园天文台,而不单单是悼念。辟邪不仅镇守在古墓边,也出现在车站门口和南大的校徽上。
走在明孝陵前的绝美600米神道,我好奇地抬手触摸石像,经过时间的侵蚀,它们已经被磨去了棱角和表情,在下午正当好的阳光下,竟然让人感到了一些凉意——说不上是从而何来,也可能只是我启动了感官对于这个地方的特殊气息的敏感而已。神道很美,一步一停,处处皆景,我甚至觉得是我迄今为止最向往的一段步道,其中可能也是由于凤阳花鼓的背景音乐,与青苔石墙产生了微妙的化学作用。
我看到枯黄的梧桐叶掉在地上,泥土里散发着一些青苔默默腐烂的气味,这原本是孤寂又肃穆的地方,竟然在秋日里平添了 一些沉稳的娇羞,似乎最美好的季节在腐烂的同时又来临了,令人无法言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