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拆掉思维里的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

作者: 芳泽园 | 来源:发表于2018-02-23 16:57 被阅读66次
拆掉思维里的墙
1 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我是通过简友文章中所看到的。带着一颗好奇心在微信读书里找到,并用了4个小时快速浏览了第一遍,了解到作者写的意图和架构后,用一张思维导图去诠释整本书的内容和精髓。

看完后,我陷入一片沉思中,心里有无数遍在问自己:我到底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我最想要的生活、工作和情感又是咋样的?

我带着这些问题,想了一天一夜,可依然没有找到根源于自己内心深处的答案。此时,微信声响起,闺蜜西西打破了我这一刹那间的沉默。灵机一动,对,要不就从问她人开始入手构思吧!

"你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呢?" 我问,

西西说:"钱"

"那有了钱第一件事你会做什么?"我继续问,

西西说:"旅游"

对,没错,就是钱。非常俗气的一个字-"钱",只是我内心不太愿意说出这般俗气的字眼而已。我们不是爱钱,爱的是钱它可以满足我们很多内心渴望物质上的东西。可是,有了钱,我又干什么呢?我继续这样问自己。

-有了钱,我可以买房买车,给父母最好的晚年生活,可以到处旅游观光,满足自己爱逛爱买爱吃爱玩的心等,它可以让我们戴上这发亮的光环,似乎就可以得到被别人尊重和拥护,得到社会的认可。

人总是追求着一种最能让自己感到安全感的东西,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漂泊几年,漂泊不定的心总想找到一个拥有自己温馨的避港湾,无非大小,只要自己的一席之地,便是幸福。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心头,那就是中国最流行的模式:买房。

于是,在2015年我实现了买第一套房,2017年买第二套房。当满足了我内心缺失的这种安全感后,我感到非常的快乐。假如现在还有一笔充裕的钱,我会干什么呢?我的内心还是:买房,买给父母在老家市区常住便利的房子,让他们能过上一种空气清新、生活便利的晚年生活,来证明我是一个有责任担当孝顺的人。

这种买房模式,我努力去寻找生命的源头,小时候,我在农村长大,幼小心灵的我,就特别憧憬大城市里的繁华生活,似乎在那,才能看尽一切美好的城市街景、闪烁辉煌的霓虹灯和热闹街道的人群!才可以远离寂静、黑呦呦的一片害怕迹象,更重要的是能远离那种勾心斗角、阿谀奉承和事端纷争的地带。

那么,钱、房子、责任和担当,哪个才是我最终想追求的呢?

2 成功与成长

我带着这个问题,精读第二遍《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到成功这一章节时,突然间茅塞顿开,一种莫名的喜悦感油然而生,我终于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答案了,那种兴奋、快乐感是从未有过的。

什么是成功?什么是成长?

成功,就是指达到或实现某种价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从而获得预期结果叫做成功。有钱,超过别人或者是最终达成一件事情,都不是成功的真正意义,真正本义应该是:越走越近。

什么是成长?那是你内心的一个尺度。你能够感觉到你的成长,你内心知道你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就好像一棵橡树籽,无须教导,也会成长为一颗挺拔的橡树。

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我更愿意把成功看作是成长。

举个例子,如果把赚到100万当作是成功,那你现在有没有成功?如果没有,那你会不会一定就能成功?不好说,因为收入会变化,行业会动荡,房价会上涨,这一切不可控因素都会让你的成功置于深深的不可测之内。

如果你把成功定义为:成为一个能担当责任的人,你会不会比赚到100万更加成功呢?你赚到1万元,就承担1万元的责任。你赚到100万元,就承担100万元的责任。只要你勇于承担敢承担的,你就越来越近,越接近成功。这个想法会不会让你离成功更近?

当你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外界,你会把自己陷入一种不可控的焦虑,一种得到前恐惧,得到后空虚的生活中。你的天花板是别人的地板,而你总是向上看,却从来没留意过窗边的风景。只有当你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才能真正获得可以掌控的幸福。

3 有兴趣一族和无兴趣一族

罗兰:成功的意义应该是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尽了自己的努力之后,所感到的一种无愧于心的收获之乐,而不是为了虚荣心或金钱

无愧于心的收获之乐,我个人认为那就是兴趣。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掘自己的核心能力,提升自我价值,追求自己想要的样子。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开始用"不感兴趣"来搪塞时,生命也开始对他不感兴趣。这就是"有趣之人"心灵和物质收获多多,而"无趣之人"心灵和物质都贫乏。

我们把这些类型划分为:无兴趣一族和感兴趣一族

无兴趣一族,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这么一种人,好像从来就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也没有什么特长,什么都一般般。工作上没有太多激情,工作了四五年,做的事情和以前差不多。你问他为什么,他会告诉你,工作不就是这样的,还能怎么样?

感兴趣一族,他们好像每天都刚刚出生一样,对什么都感兴趣,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在生活里他们也是样样精通:摄影、写作、跳舞、运动······这些人是上天的宠儿,优秀的让人绝望。

感兴趣一族心智模式:冒险-投入-成功-收获,冒险-投入-不成功-智慧。

无兴趣一族心智模式:冒险-担忧-成功-更大担忧,冒险-担忧-不成功-恐惧。

得出结论:无趣之人往往也是无胆之人,害怕投入后没有收获,往往关注的是结果。而有趣之人有勇有谋,敢于冒险和投入,享受过程中无限的乐趣。

激情会消退,兴趣会吗?假如你的兴趣就是赚到100万,这个兴趣就挺有可能很尴尬。这个快乐可能会随着你赚到的钱越来越多而减少。而当有一天,你赚到200万时,你会觉得当年自己很没有追求。如果你的兴趣更深层一点,比如:爱、自由或者帮助更多身边的人,这个兴趣就只能永远地接近,而不可能完全满足。恰恰相反,随着你的力量越来越大,你会发现需要帮助的人越来越多,而你帮助人的方式也会越来越好,这就是一个永远不能被满足的兴趣。

4 幸福是一种转换力

拆掉思维里的墙

寻找那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和成功,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

"为什么很多有钱人一点也不快乐?"这类型的人,有一种心智模式:赚钱-幸福。

举个例子:老张从一个穷光蛋至奔赴小康的阶段里,他用赚到的钱买一套三居室的房和一部奥迪车,得到不少旁人赞许的眼光和夸奖,他觉得很快乐,于是,就产生了这一链接模式-有钱,就快乐。

潜意识里的老张:赚钱是快乐之本,如果不够幸福,那就多赚点钱吧!于是,他继续扩大自己的生意,当钱越赚越多时,在一个拐点中发现,自己不那么幸福了,甚至有所倒退。这时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家庭、自我成长和包括对社会的贡献。但是,这个时候的老张会怎么想呢?

别忘了老张脑子里面运转的那个"有钱就幸福"的心智模式,这个模式让他不会思考自己是该花多点时间陪陪妻子和孩子,给自己办一张健身卡。他的反应只会想:不够幸福怎么办?那赚更多的钱。于是,更少回家,更多的时间花在应酬,更加努力赚钱,可换来的是老婆孩子一次更加冷漠的脸,甚至将面临婚姻危机的问题。

这类人群中,不乏社会的最精英、最高智商人群,但是他们却冲不破自己“赚钱—幸福”的心智模式。在这个心智模式的背后推动下,他们的贪婪和空虚不可理喻地莫名生长,终于毁掉了自己的生命。

每个人身上都有两套系统,社会系统负责满足外界要求,换回生活需要。而自我系统负责满足内心需求,把这些东西转换为我们心灵需要的价值,让我们快乐。社会系统总去做更有用的事情,自我系统总去做更有趣的事情。

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出了问题,也许并不是因为你赚得不够多,名声不够大,而恰恰是因为你缺乏一种把物质转化为幸福的能力。

由于花了太多时间关注社会系统,很多“成功人士”不懂得从成功与财富中吸取生命的营养,他们觉得饥饿,于是下意识地占有更多的物质——他们的生命像是一座华丽的城堡,有华丽高贵的外墙,黄金的圆顶,人们围观而羡慕。城堡的内里却是毛胚房,竹板床。你说他是贫穷,还是富裕?

幸福是一种转换力,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之间的关系。

拆掉思维里的墙
5 价值和价格
拆掉思维里的墙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让“价格”帮我们作了“价值”的判断。价值的世界是多维的,但是价格的世界却是唯一的。

例如:衣服的价值不高(不好看),但是价格挺高的(2000元);男人的价值不高(我不喜欢),但是价格挺高的(有房有车)。但是价格高的东西,价值一定高吗?

价格游戏如此简单,以至于完全不需要体会自己的自我,这很让丢掉自己的人满意:2000元的衣服就是比1000元的好看,有房有车的男人就是比没房没车的人好,100万元的房子就是比80万元的温馨,月薪过万的人就应该比5000元的人更加好。这群有脑无心的人觉得挺好,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不用花心思去体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

聪明人根据价值选择合适的价格,蠢人则通过价值选择不合理的价格。最糟糕的是一群有脑无心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价值,于是他们只好按照价格来判断价值。如果这群人还碰巧是固执而影响力很大的人,这件事情就加倍地糟糕:他们不仅仅按照价格来判断价值,而且还试图要求别人和他们一样。别管什么价值了,按照这个标准一起玩吧!

有很多东西属于幸福系统:梦想、爱情、成就感、贡献……这些东西是无法用成功系统的东西来量化的。一旦你开始用金钱来代表成就,用价格来代表爱情,用秤来称感情,生活的幸福被你毁灭,是理所当然。

6 别把自己弄丢了

在这个物质横溢、复杂多变的社会,若没有内心坚定的想法,和独立的见解,就容易陷入一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生活状态。

自我于是就这样慢慢萎缩,社会我也就这样越长越大。在未来的日子里,社会我获得了妈妈的“爱”、亲友的认同、社会的尊重,但是却总觉得内心空空的。虽然他拥有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是他却丢掉了自己的幸福系统,不懂得兑换幸福了。因为他很少获得过来自自我的礼物:内心的激情、动力、充实与宁静。

于是,我们很听话地长成为一群有脑无心的人,一群有逻辑没情感的人,一群讲高度不讲尊重的人。我们长成为别人要求的样子,并且以此为荣。

就这样,我们把自己弄丢了!

所以,生活中,要达到win-win的双赢模式,那就是要正确认识了解自己,听从自己内心快乐的声音,规划好自己人生之路,当你做出一些成绩时,父母也会改观之前的想法,并为你的成长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双赢模式。

7 等死模式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2017年的下半年,有几个月我就是一直在等待着,自己注册了个公司,有业务就做,没业务就在等待,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没有任何成就感。现总结过去一年,浪费的时间实在太多,当看到这本书时,才知道这种"等死模式"的可怕性。

一旦陷入了等死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穿越过去。因为你等待的成本,远远高于你穿越的成本!

8 拆掉思维那堵墙,看到光

我们的生活由三个支架组成:自我、家庭与团体和职业。这样的支架支撑着我们的灵魂,它在记录我们的生命。

这个世界因为我而有所不同,我因为这个世界而更加精彩,这就是这个新世纪的价值观。

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从“我有什么”到“我是谁”的世界。

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从成功到成长的世界。

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每个人都能成长为自己的样子的世界。

愿我们,拆掉思维那堵墙,看到光!

拆掉思维里的墙


相关文章

  • 《拆掉思维里的墙》

    拆掉思维里墙;拆掉思维里的墙;拆掉思维里的墙;拆掉思维里的墙………………。我的脑海中在使劲中的回忆,当初这本...

  •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古典老师《拆掉思维里的墙》这个标题很是形象,拆掉思维里的墙即拆掉思维定势、思维陷阱、条条框框。从小到大,我们生活在...

  • 复盘66 2018-03-26

    上班 阅读完《拆掉思维里的墙》 背单词 明日任务: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 重新阅读《跃迁》书籍 ...

  • 拆掉思维里的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不断拆掉自己过往旧的思想和思维模式,拆掉思维里面的墙。 当你认识到思想是有墙...

  • 2019年第15本书阅读复盘

    书名——《拆掉思维里的墙》 作者:古典 新精英生涯创始人,著有《拆掉思维里的墙》,及《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跃迁:...

  •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分享稿

    5月5日(周六)读书分享:《拆掉思维里的墙》8/14 【读书分享】 姓名:宝贝豆叮 书名:《拆掉思维里的墙》 作者...

  •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27/33【33天写作】 时间:2018年2月25日 主题:《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书名:拆掉思维里的墙 作者...

  • 拆掉思维里的墙,看到光

    “拆掉思维里的墙,看到光”,《拆掉思维里的墙》跋的标题,书读至最后看到这句,脑海中浮现这样的画面,被零散拆掉的围墙...

  • 拆掉思维里的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 今天读了《拆掉思维里的墙》,顾名思义,是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开启新的认知的一面。 ...

  • 思维

    拆掉思维里的墙,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不断拆掉自己过往旧的思想和思维模式,拆掉思维里面的墙,当你认识到思想是有强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掉思维里的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ux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