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那个年代生活过来的人,可有谁体会过不缺衣少食的滋味?
很少,很少吧。
在我的印象里,那时候,无论村里还是城里,富裕的人都不多。
那时候,在我们老家,家家户户常吃的食物就是煎饼,上一顿是煎饼,下一顿还是煎饼,菜呢,夏天有土豆,冬天就只有白菜。但是因为土豆不耐储存,也只能吃一阵子。白菜还好些,能从整个冬天吃到开春。
有一年的初春,白菜也快吃完。
母亲做了一些豆豉咸菜,和白菜混合着吃。
吃饭的时候,母亲把豆豉咸菜加热一下,放进一点白菜去,就着煎饼,我们就那样吃了一顿饭。
到了下一顿,母亲又把豆豉咸菜——那东西很咸,一会儿半会儿吃不完——又加热一下,放进去一点白菜。
这样吃下去,吃到第十四天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向母亲提出了抗议。
当然,后来的我逐渐知道,世界上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有一些有钱人的——这么想来,也许是我当时所处的圈子太有限?
反正当年缺衣少食的感觉一直伴随我的青少年时期。
记忆里,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父亲下班回来买回来一双红色的皮鞋。
半高跟,脚踝处有袢带,很漂亮的大红色女式鞋子。
我压根就没敢想这双鞋会属于我。但是,听着父亲和母亲在小声商量——这鞋子娟子穿合适不合适?
我抑制不住自己的高兴劲儿,问父亲母亲:“这双鞋,是给我的吗?”
父亲母亲尴尬的互相看了一眼,说,鞋子是打算给妹妹的干姐姐——另一个“娟子”的。
我听了无比失望。
后来的好多年里,我无数次想起这双漂亮的红鞋子,想起它,在另一个也叫娟子的女孩脚上,快乐的旋转、舞蹈。
每次想起,我都想不通,为什么父母对外人那么好,对自己的孩子却从来不舍得买点“稀罕”东西?
多少年过去后,我逐渐理解了父母。
当时的我们,是父亲一个人挣钱,养活着一家五口人,生活可想而知。
家里还有好几大块地,全靠母亲打理。母亲身体不是很好,时常需要吃些中药。
那时候,妹妹的“干爸干妈”对我们很是照顾,时常帮母亲干些地里的活儿。
为了表示感谢,父母拿出自己认为的“稀罕东西”送给妹妹的干姐姐。
这就是乡邻之间朴素的感情吧!
这就是中国人的热忱和面子吧!
无论自己怎样困难,也要把最好的东西送给自己认为值得的人。
就像妹妹的“干爸干妈”,据说家里五口人连板凳都凑不够五个,每年过年的时候,却买上好酒好肉来我们家拜年。
只因为,她家大女儿从小容易生病,有人说,给孩子拜个“干姐妹”,身体就会好。
于是,这门亲戚,一走走了这么多年,直到姐妹二人都出嫁。
前几天回去看望父母,院子里有一把新鲜的荠菜,母亲说,是妹妹的“干爸干妈”去地里干活,捎回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