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拖拉一点也无妨》
里面提出了一种人,叫做结构化拖延的人。
结构化拖延法——为了不做很复杂的事,先去做没那么要紧的事,可还是感到很绝望,因为清楚自己最该做的没做。
但其实那些没那么要紧的事,也是平时自己拖延不想做的,例如擦玻璃什么的。可为什么现在觉得做起来没那么难以接受呢?因为眼下有更不想做的事,为了逃避拖延你就把之前拖延等级没那么高的事做了。
“只要某项工作不是某人当时本该做的事,不管工作量多大,他都能够完成。”
每位拖延人士,都会把此时最该做的事一拖再拖,去做那些反而此时不该做的事,只要能逃避现在在拖延的事。那些此时不太需要做的事,反而也是之前拖延着的事。
结构化拖延法,给人们梳理出一个积极的方式。拖延不该是什么事都不做,我们反而应该给自己累积很多事。如果我现在就只剩下擦玻璃这一件事,那我肯定不想擦。如果我现在有一堆事要做,报告还有两天要交,出于拖延,我会想先把不相干的擦玻璃做掉来逃避想拖延的事。
结构化拖延的人完全可以像高效能人士一样,从优先级上列一份清单。上面按等级排列了紧急到不紧急的所有事,那么为了不做第一项,后面的项目看起来都没那么棘手了,完成后面的内容变成了避免做第一项的有效手段,此时反而我们能高效完成很多事。
拖延人士以为只要少答应别人做一些事,自己手头事情越少就能越不拖延,其实刚好相反,自己只会还是拖延着不去做。而手头事越多,越能排出优先级不那么高的事去做去避免做最不想做的事,这样反而让自己的效能提高。
书中还提到,难道最重要的事就永远不做了吗?不是。这就对我们选谁是最重要的事有关了。我们往往要选有一个有截止时间的最重要的事,离那个时间越近,我们越不想做,就会越把那件事之下的很多事做掉。
但其实那个最重要的事最后能产生的影响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往往是截止日期过去以后我们还没有做完它才会让我们更产生紧迫感。但真到了后面,肯定还会出现我们更不想做的事,为了不去做那些事,这件事反而会被拿来做逃避的理由做掉了。
结构化拖延法反而带领我们走一条更高效的道路。
这本书不是让我们这些爱拖延的人引以为豪,拖延确实是一个缺点,我们也都知道这是缺点。而事实是,很多人因为自己有这个缺点而自责着。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既然拖延,我们可以通过结构化拖延法来降低自己的负罪感。因为尽管我们确实爱拖延,通过结构化拖延的话,我们还是能做不少事的,以此来缓解自我否定的情绪。
当然,书中也提到了做待办事项这一好方法。这也是我现在每天都在做的事。
我切实体会到它的好处,也很乐意跟大家分享。
首先,优先级最重要的那件事因为结构化拖延法的缘故,我们确实迟迟没做它,可它终究要做掉的。那我们能怎么做呢?
这时候,如果你有每日的待办事项就好了。
把重要的,最难的那一件事分解成一小件一小件细分的事。
每完成一小件就把它划掉,心里会随着划掉的事件越多而产生满足感。
最烦的事件的一小部分总不会比第二烦的整件事更让你想拖延吧。为此,为了不做后者,你会做前者去逃避后者,不知不觉其实放在最首的那件事也是能做完的。
很多人比如说上网要写一篇报告,可能这时候就不小心点开了一则广告,时间就匆匆流淌过去。
为此,我自己的每日事项是这样定的。我让自己每个小时做的都是不同的事。里面有困难的优先级比较靠前的事比如写报告这种,有健身这种事,也有交电费这种小事。
其实真正去做一个小时,你手头这件事已经做的七七八八了,更何况我还给自己的一些小时安排了很简单很快能做完的事。如果这个小时我做完了手头的事,我就会去把之前哪个小时没完成的事做完,或者没有没做完的事了。剩下的时间就是我给自己的奖励。如果这时候还有精力,我会去提前做其他还没到时间要做的事,或者没有精力了,那我就拿来休息。
为什么我要给一些小时安排一些很快能完成的小事呢?因为就算我因为其他紧急的事没做完做不了这个小时该做的事,放掉它也不可惜,这算是我给自己的一点放纵“福利”了。
设立这个每小时做不同的事只是给我自己提个醒,并不是完全达不成就自我厌弃了。如果我在中途分了心,下一个小时本来就要完成下一件事的,我就不会在这件事里分太久的心。如果下一个小时已经来了,但我做手头这件事正投入,那我当然可以做下去,因为投入一件事已经是难能可贵,它能让你做事做的更好更优,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是一些我对自己做每日待办事项的想法,每个人都不一样,这里只是作为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