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然在手机阅读APP中看到李开复的《向死而生》,最近利用碎片时间读完了它。
纸质书出版于2015年,李开复在书中分享了他罹患癌症后治疗和康复的整个过程及其心得,后来还拍了同名纪录片。面对这本算是挺火的书,当时我之所以没有主动找来看,是因为书的内容和自己的读后感我已大概预估到。在我的经验里,这种书通常会讲述作者患病前后的人生态度,感悟生命无常,警示读者珍惜眼前。这种警示对读者确实有影响,轻则让人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重则让人做出一些行为调整,但多数情况下,起作用的时间不会太长,几天、几周,触动过后,往往心态和行为又回归于日常习惯。
其实李开复本人在书中也描绘了这样的情形,患病后康复的朋友向他分享自己的经验,提醒他不要透支身体,但他并未放在心上,直到自己病了才想起朋友的忠告。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只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引起最真实、最本质的触动。他人的感悟对于自己无论轻重都是隔靴搔痒,貌似搔到了痒处,或许也能缓一时之急,但终究难以根治,过了一阵还会再痒,还得再挠。
譬如爱情,世上有多少文学作品已经描述过,流芳百世的也不计其数,然而,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能体会那种侵入骨髓的甜蜜与痛苦。
同样,“死亡”这个主题,无论哲人先知还是凡夫俗子,人类自出现以来就无可避免地不断思考着它,相关著述不计其数。“向死而生”这个概念,也早在一个世纪前就被提出了。德国哲学家海格德尔在其1927年出版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就表述过:死,指一个过程,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

然而,不经历生死的人,即使看了先人的书籍,听了旁人的感受,依然很难真正理解死亡。那些著述虽然作为经典留存了下来,影响着后人,但和历史上诸多伟大的思想一样,对个体而言,它们仿若夜空的星辰,也许可以指引方向,但唯有足下的石块,才能实实在在地帮自己理解和选择真实的路径。
一如术与道。我们可以从外界学到知识技术方法,掌握“术”,但唯有当自己真正运用到相似的情形中,才会有实实在在的体验,从而理解“道”。我们的体验可能和他人相似,也可能非常不同;或许可以总结为经验教训为后人所了解,又或许只能藏于心底,无法向他人言说。
突然想起来,早几年我还看过日本导演北野武写的一本同名书,内容基本都忘了,只是印象中,“死”过一回之后,他开始生活得更加随心所欲。

生死面前,人人平等。但理解了生死以后,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自己不同的反应。同样“向死而生”,李开复更加珍惜生命,关爱家人;北野武抛开俗见,努力实践他的热爱;海德格尔则把死亡视为自然的存在方式(他因某些行为被视作纳粹,也许正因为他看透死亡?)
作为普通人,我们尽可以多研读前辈伟人的思想,也可以多了解身边凡人的感悟,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认真地活,努力地体验人生,发现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活出自己的“向死而生”版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