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各行各业的朋友陆续离京返乡过年,一周以来,明显感觉乘坐地铁的人少很多,我的上班路线需要1号线、10号线国贸站换乘,距离相对较远,平日里这段路是最拥挤的,人多但井然有序,有条不紊,也不会有不顺畅的感觉。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4144/544d91450cc1fddc.jpg)
昨日行至此间,出现了拥堵情况,原本5分钟的路程走了20多分钟,行至中途,地铁工作人员通知,该站电梯大修,一直到初十后恢复,算来有小20天,期间两端电梯都要停运。庆幸还有5个工作日就能收工回家,另有以下几点感触跟大家分享,为什么同样的路程多用了几倍时间,原本电梯、步行梯双通道人流拥堵,现在都汇聚到一个步行梯,走走停停,速度慢了,耗时自然就多了。为什么有突兀的感觉,没有预见性,没接到通知。惯性思维是多强大,已经习惯了日常的速度,下车换电梯走几百米通道再换电梯最后步行梯下楼,虽然繁琐,习惯成自然,潜意识认为电梯停运是非正常的事件,理解运营才是正常,停运即是非正常,因此觉得突兀。为什么两端电梯间的通道拥挤,而没有电梯的前后部还是正常流通,还是思维作祟,一直以来都习惯了电梯前后部原本就需要步行通过,一如往常,到了电梯部分临时停运,节奏就被打乱了,可以类比血管出现的血栓,正常的流速遇到堵塞只会越积越堵。
![](https://img.haomeiwen.com/i11374144/469f1a4745ca508d.jpg)
通过现象看本质,避免出行困惑,解决思维层面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考虑:地铁运营提前公告电梯大修,乘客有心里准备,自然不会觉得突兀,乘客提前安排行程,极大程度规避此段拥堵,当然这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可解决突兀感和拥堵问题,但对惯性思维却不起半点作用,隔靴搔痒,不能刮骨疗毒,思想上仍然认为不拥堵是正常,如果能理解堵和不堵都是常态,是不是情感上更好受点呢,今日我又找了另一条通勤路线,14号线大望路换1号线,哈哈,是不是超级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