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素和张伯驹
潘素有这样一种故事,让我们读起来觉得像是散落人间的童话。他们的经历曲折跌宕,他们的爱情轰轰烈烈,他们的相守执着绵长,比如潘素和张伯驹,用了半个世纪诠释了一个相爱相守的童话。
潘素原名潘白琴,字慧素,出身苏州名门,是前清著名的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后人,母亲沈桂香也是大家闺秀,从潘素七岁时便请名师悉心调教。因此,潘素不仅弹的一手好琵琶,绘画功底也十分扎实。如果不是因为家道中落,生母在她十三岁病逝;如果不是继母对她设计陷害,将她卖到妓院,她的名媛之路必将顺风顺水,铺就无比的辉煌。
她成为了红透十里洋场音画双绝的名妓“潘妃”。“奈何红颜多薄命,一代佳人从此流落风尘”,读到这里,估计多数的读者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可是潘素却不曾发出半分的自哀自怜,她拾掇起那些堪伤的身世,硬是把自己名妓生涯过得活色生香,秀成了上海滩一朵及其香艳的奇花。
张伯驹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是袁世凯的表侄,北洋军阀元老、中国盐业银行创办人张镇芳的儿子,一个名副其实的京城名少。他虽出身官宦世家,却不喜军政、厌恶功名,偏偏又生得玉树临风、眉眼风流,他擅长诗词音韵、尤好戏曲京剧,他一生醉心收藏古玩丹青,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风流雅士。
他和她相逢于难得动情的风月场所。他惊叹她不沾俗气的玲珑毓秀对她一见钟情,当场挥毫写就一副对联: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他把她比做出塞的昭君遗世而傲立,寥寥数笔不但彰显了他的才华,道出他的仰慕之情,也恰好写尽潘素的心事,她对他亦是一见倾心,一对才子佳人便这样情定终生。
世间的美好姻缘向来好事多磨。这样一对才子佳人的倾心之恋,却惹恼了已与潘素谈婚论嫁的国民党中将臧卓,他知晓此事后一怒之下将潘素软禁在上海西华路的一品香酒店里。哪里料到,一片情痴的张伯驹居然托朋友买通臧卓的卫兵,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孤身涉险劫走了潘素。
他与她从此风雨相伴,一生相依。
他是这个世上最懂她的人。不但把她从风尘中解救出来,更愿意做她的伯乐,他发现了她独特的绘画天赋,大加赞赏,为她引荐诸位名师,对她悉心栽培。
他带她游历名山大川,让她在自然的雄浑奇绝中寻找艺术灵感,此外,张家丰富的名家真迹,更是她今后学习中难得的范本。她最终成为了现代首屈一指的青山绿水画家,就连张大千都曾赞她的画:“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他让她成为了最优秀的自己,让原本蒙尘的明珠重新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他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常常不惜一掷千金。他在《丛碧书画录序》中自述:“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一件《游春图卷》使他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甚而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仍告诫家人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对于张伯驹的“败家”举动,潘素不仅赞赏,还变卖珠宝首饰鼎力相助,宁愿独自应对柴米油盐的琐碎,也要成全他做一个名士的风流。
潘素画作他和她在一起,常常是她作画,他题字。她的画,有冰雪却不见寒冷,有空山却不露萧瑟,有孤帆却没有自怜,素雅空灵中透着温和宁静;他的字,潇洒飘逸中显露出闲散风雅。他和她,一个是天赋异禀的女画家,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贵公子。如此的两个人,珠联璧合,琴瑟和鸣,用一生演绎了一个圆满婚姻的童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