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发愤的草莓
image上次《从大脑看人生》的说书会以后,有小伙伴说:“全程没有尿点”。
讲真,这是我最希望听到的一句话。
看似没什么努力,其实还是花了心思。
分享了5年时间,我的心得是:想让别人听分享,有话别好好讲,换个说活讲。
image image ![image](https://img.haomeiwen.com/i105122/c3849e7843fd981f?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01 **
图片万岁
image以前上台,怕自己嘴笨,喜欢往PPT丢上很多文字,紧张了照着念,有救命稻草。
然而,舒服了自己,难受了别人。
一眼看见密密麻麻的字,观众哪还有心思听你讲,都盯着屏幕琢磨了。
而自己照着PPT屏幕念吧,也少了感情,哪能讲得生动?
从进化心理学讲,阅读大量文字是反人性的:将文字转化为能识别的意思,运用了大脑的高级功能,要费点时间。就像很多公众号文章,句子不敢长,原因在此。
——人类有文字、有阅读行为,不过几千年的事情,我们的大脑还没有进化出一套最优机制,适应阅读这件事。
相对文字,你的大脑迷恋图像,一眼扫过去不到0.2秒,全图映在脑中,极快。
你和我都爱看图,这是事实。多用图片,既能提醒这一页的内容,又能提升观众体验感,两全齐美。
每次做PPT,一份25页的,看着30分钟能搞定,往往找图却要花2小时。
因为总想放一张能够震撼观众的图片。但有时找不着高清的,怎么办?
第二个选项是,搜索表现相应场景的形状图。
有人问,如果实在有一大段文字想要讲,又找不到相应的图片,那就摘录文中的要点在PPT上,帮着减轻记忆负担。
02
** 跟你有关**
万事开头难,做分享也是如此。有的朋友花大量时间在主体上,却不知道,开头很重要。三句吸引不了听众,人家的注意力就拜拜了。
失去注意力,一场分享就失败了一半。
现在,往往主体内容都设计好了,回头才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开场的问题,改了又改。
开场时,不妨从一个故事。故事,从3岁到99岁通吃,老少咸宜。
脑子里没有故事的库存,那就从大家日常熟悉的事说起。“熟悉”是关键词,倘若场景不熟悉,听众内心无法触动,失去继续听下去的兴趣。
像这一次《从大脑看人生》的说书会,开场先问一下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场景,走路时被绊倒,还没回过神来,自己很快站稳了,然后才看清踢到了石头?”。
image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经历,但极少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你们好奇背后的大脑原理,那么今天这本书适合你。”一旦他们听到这里两眼发光,那代表愿意把注意力送给我的分享。
**03 **
意料之外
都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想要hold住现代人的胃口,少不了意料之外的反预期内容。
有些内容很重点,但光是直接陈述内容,过于平淡。这时候,正需要“反预期”作为铺垫 ,
所谓“反预期”,是前后内容要形成高与低、难与易落差,让对方感到“我了解的还太简单”、“我知道还少一点”的感觉。
比如,在讲到书籍作者洪兰老师的简历之前,先引入了国内响当当的脑科学家,再提到洪兰在脑科学界的资历比他还深。
image到这里,大家会翘首以盼,赶紧想知道“洪老师到底厉害在哪里呢?”
比如,在说到劝人戒烟的正确方法时,先提到平常习惯用的方法是“正面出击”,告诉对方“抽太多烟可能会什么癌”之类的。这时候,大家通常都在点头。
我说:“其实,有研究表明,当你这么说,对方不是抽更少的烟,而是抽得更多了。”
到这里,大家好奇“怎么会这样呢”,我再顺势揭晓答案。这比直接说出正确方法来得迂回曲折,但往往让听众印象更深。
他们顺着你的思路滑下去,当然不想停下来,不知不觉跟到分享结束了。
意料之外的内容,让听众有过山车的快感。
**04 **
请说人话
有朋友很愁,他说,自己会讲,不会写。
以前我很纳闷,“写”不就是把你“讲”的变成文字而已吗? 慢慢的,我才知道,“写”不等于“讲”,“讲”也不等于“写”。
在分享时,千万不能用“写”的感觉——最常见的是,用文绉绉的书面语。
太高深的成语,或者需要听众绕几个脑袋才明白的抽象词汇,尽量少用,或者加个说明,
比方,讲到洪兰老师的文章不单有科学的气息,还有人文色彩。但“人文色彩”这个词抽象,每个人脑子里浮想的画面不同。
image我会举一个文章里的句子,由听众感受:“抱怨就像骑木马,你感觉自己一直在动,但却没有前进一步。”这么一讲,大家立刻明白我的意思。
有些表述简单,也可以转换成生动的场景。
比如,你可能讲:“他的胃口很大”。话音之后,听众没有太深的印象。
如果换个说话讲,你可以描述他每餐的饭量:“你们每顿吃几碗白米饭?他每顿要吃3大碗!”顺便手上摆出“三”的pose,再加点停顿。这样,听众能想象那种画面,然后全场“哇”一下。
复杂的话,要形象地讲,像和朋友聊天那样。
具体的做法不难,说白了,是说出具象的画面。
这需要你说人话,多用口头语,讲到他感受到:“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这就对了
一旦你用平实的话语做演讲,自然而然会跟观众有提问。
比方,讲到洪兰老师在美国工作20多年之后回到台湾,我不直接把工作年限讲出来,而是问观众她1969年到美国,1992年回到台湾,算一下多少年?大家赶紧开始运作大脑。
有互动,能引发观众思考,便可以再次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图片万岁,跟你有关,意料之外,请说人话。”
image对于演讲老手来讲,上面这些技巧不入法眼。他们很熟练,丝毫不费力,自然而然地运用,但我还不行,必须刻意地想要怎么用得上。
每一次上台,虽然只有十几分钟,但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次刻意练习演讲的过程。
我享受每一次上台分享的时光,把那些偶然的灵光乍闪,全部变成知识结晶,送在在场的朋友们,令人欣喜。
分享中,只说自己喜欢的事情,属于自嗨型的做法,也是我以前常常掉的“坑”。
能写下这篇文章,也是感受到自己的变化。
在准备过程中,想起以前高中第一节心理课上,老师讲了古希腊太阳神庙上的那句话:“人啊,认识你自己!”
听到这句话不用3秒,我记着,但悟深、悟透、弄懂这句话也用了20多年。
从”知道“,到”做到“,永远有一条鸿沟,学会跨过去,你就在进步和成长。
image作者:发愤的草莓,干货新书《现在就干》作者,专注时间管理与妈妈精力管理,陪伴你把琐碎的生活变成像游戏一样好玩。家有2宝,上班之余耕耘公众号“发愤的草莓”,每天5点晨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