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距离被录取还有点差距。他的父母亲让他选择,要么让他去补习,明年再考,要么就上一所普通的专科。无论如何也得继续上学,否则就跟邻居们的子女一样,等着矿山招工,从事煤矿繁重的体力劳动。
金光对于这些问题不是没有想过,只是越想越乱,一旦有朋友来找他玩,干脆,什么也不想,不学习也不让家里给他找工作,每天领着一帮无所事事的半大小子,哪里热闹去哪里,惹事生非,打架斗殴,要么就聚在一起喝酒,喝多了也会惹事的。
小打小闹也没有什么,关键是打架没有轻重,万一弄出人命来,那一辈子可就完了。金光就是被小兄弟们公认的,打架时心狠手辣,如果不是旁边有几个胆小怕事的拉着,恐怕非出大事不可。
比金光大两岁的表哥风扬,以前是带着金光玩,后来两家闹翻了,大人成了仇人,孩子们更是跟着六亲不认。
有一次也是过年的时候,金光惹了一个外地的年轻人,这个人打听到风扬在这一带有名气,也算个厉害的角色。给风扬又是买烟又是买酒,让风扬替他出气。风扬正愁没有机会教训金光,看在烟酒的份上,领着四五个人把金光堵在了路口。
风扬二话不说就动起手来,金光虽然勇武,但好汉难敌四手,面对四五个人,只能做招架。幸亏人比较机灵,旁边看热闹的也有意帮他,给了他一辆破自行车。金光闪展腾挪,虚晃一枪,骑着自行车脱身了。
虽然没有吃多大亏,但金光气不过,尤其是他的小兄弟们,一个个叫嚷着报仇。很快,金光身边聚集了二三十个人,在金光的带领下,满世界地找风扬。几个小时以后,终于在市场上把风扬和他那四五个兄弟堵住了。
风扬当时就怂了,金光顾及两家那层关系,本来想教训他一下就算了,打几个耳光,踢上几脚,让他知道金光的厉害。谁知道金光的小兄弟们不干,他们才不管谁家跟谁家有往来有关系呢,敢跟金光动手,就是找死。金光没说几句话,小兄弟们就控制不住了,一拥而上,着实把风扬打了个半死。大过年的,风扬被抬进了医院。这小子也算有骨头,任凭家里人和外人怎么问,愣是一个字都没说。
后来表叔又问了跟着他的那四五个兄弟,才知道自己的儿子替别人出头,惹了金光,动手打他儿子的,是金光的小兄弟们,金光根本就没有动手。表叔自觉理亏,咬着牙认了,说这次的亏肯定是吃了,认栽,以后别让他遇见机会,一定得报复金光。
金光越混名气越大,连市里的社会人都找他,想让金光带着几个有头脑的弟兄加入他们,作为打手或者跑腿的都可以,总之是不会亏待他的。
金光的父母也知道了他的所作所为,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否则,金光完全有可能越陷越深,说不定还会走向犯罪的道路。正好矿山大发展,需要招收大批的工人,尤其是矿上的子弟们,优先安排。金光的父亲还有些犹豫,母亲却毅然决然地给金光报了名,就像押送犯人一样,从体检到学习培训,一直逼着金光,直到金光认命一般地去矿上上了班,她才放心。
那时金光也有了一些思考,知道这样混下去是没有前途的。而他的兄弟们,有许多也被父母逼着参加了矿山工作。唯一不同的是,这些兄弟的父母害怕井下有危险,工作又繁重,都各自施展手段和本事,想方设法给自己的子女谋求一个轻松安全的工作。
金光的父母亲却没有这样做,随便金光被分在什么单位,就是为了锻炼他。金光就更倔了,你们不是说我吃不了苦受不了罪吗?你们不是说我干什么都不行吗?我偏要干出个样子给你们看。
自从参加了工作,金光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他的兄弟们在矿上上班,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工作中挑肥拣瘦。他却咬牙坚持,默不作声地干着。把自己的锋芒全都收起来,被很多人误以为是分配过来的毕业学生呢。
金光成了这帮子弟们的榜样,简直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干什么像什么。不但不给单位找麻烦,很多时候都是他来规劝单位里不听话的小青年。
慢慢金光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尤其是他的头脑灵活,又主动向老师傅请教学习,对于井下的危险能够有清醒的认识,不但自己能够安全上下班,还能帮助身边的同事避免危险。
表叔已经是矿上某个单位的负责人了,开始他认为不管是金光的父母亲,还是金光本人,肯定会来求他的,让他帮忙调动工作,找一个安全可靠的单位。可惜,一年多过去了,金光家始终没有人开口来求他。就是其他亲戚们也感觉金光家太傻了,有过节是有过节,放着这样的关系,低个头,表叔早就放出话了,肯定可以帮助金光调动工作的。
有一年小叔来家里拜年,闲聊时,也曾经对金光父母提起过这事,但金光没等父母亲拒绝,他立刻就跟小叔说:“小叔,我是不会求他们的,不吃馒头也要争口气,你放心吧,我是不会一辈子钻在井下的,只要我足够努力,一定会有出头之日的。求他们,还不得让别人把大牙笑掉。”
金光的确有志气,硬生生从井下熬过了几年,从一名普通工人干起,再后来凭借自己的能力,被单位认命为班组长,带领三五十个同事,出色完成各项生产人物,获得了无数荣誉。
不仅如此,由于金光的出色表现,他结识了几个命中注定的贵人。这几个大哥般的人物,对于他的影响极大,也为他的成长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业务写作上,金光尽管从事的工作繁重,但写作从来没有停手,不断进步,为他后来成为矿山第一“笔杆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