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鞭炮声,迎来甲辰新年。
阳光明媚。室内避寒的部分盆栽植物被倪先生搬到室外栏杆上。
绿意盎然。春天来了。
传统习俗,年初一早上吃汤圆,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团团圆圆。
往常的年初一,我和妹妹必去娘家拜年,今年情况不同,妹妹一家在海南度假,年初二才回来。
"我们自管去?"倪先生问。
"不去了,给爸妈放假,让他们省力些。"去娘家,最忙的是父母。
"闲着也是闲着,我们去哪里走走?"
"去芦墟吧!"
年前,某杂志约稿,内容是春节景区的热闹气氛,写篇旅游小散文。我第一想到的是芦墟古镇。
近几年,分湖诗社活动少,芦墟长远不去了,即使去也是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实际上,我很喜欢芦墟的原生态以及背后的人文历史。
出发,车停汾湖文体站停车场。文体站所在地原是民国时期芦墟首富陆映澄的老宅,文苑,曾为分湖诗社活动场所,以前常去。
走进去,展现眼前的是黎里镇非遗项目,比如芦墟阿婆茶、芦墟山歌、黎里中秋显宝等等。
整修后的花园,与记忆中的景象完全不同。两棵大樟树不见了。
正在东拍西拍,一抬头,发现有人在二楼走廊里往下看。
这不是原《汾湖》杂志编辑杨老师吗?
上楼,互相问好。退休多年的杨老师仍在钟爱的文体事业上发光发热。年初一,他值班。
杨老师说,陆宅整修,恢复旧貌,北门关闭,开东门进出……
地面鹅卵石铺成的吉庆图案也是旧迹。特殊时期,上面铺满泥土,全覆盖保护,近年清理,才露出原貌。这口井也是原先的老井。
离开文体站,夫妻俩沿泰丰路往老街而去。
观音桥边,香火正旺。
老街,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模样。
居民过着悠闲的慢生活。
新桥西侧,杨美英糕团店,热腾腾的糯米团子,肉馅2.5元一个,豆沙馅2元,良心价。
沈氏跨街楼正在检修。
人民桥堍,坐在凉亭里聊天的老人,太阳底下卖水产品的渔民,也有来来往往像我一样闲逛的游人。
我是奔着"新春吉市"寻年味而来的。可是,一长排摊位空荡荡,不见人影,也不见任何商品。
难道活动已经结束?
路过李盛烧卖,看看。不饿,不买。
街上,有人在卖糖葫芦。
芦墟给我的感觉是宁静,似乎与平时一样,缺少年味。
回家吃午饭。路过原神龙医疗器械公司,轮窑高烟囱爆破后,厂房夷为平地,远处就是建设中的苏州高铁南站,西侧(下图)建了几幢建筑工人的活动房。
午睡醒来的倪先生又想出门了,这一次我们选择去同里古镇。接上父母,一起去走走。
同里景区,人多拥挤,车位难找,与上午去的芦墟古镇完全不同。
关于同里,父亲总结为"一园两堂三桥",完全准确。
一园就是退思园。
游人如织,进退思园需要排长队。
匆匆兜一圈,找个清静的地方给父母合影留念。
三桥附近的河面上,舟楫往来,一艘接一艘。
古镇的两堂,崇本堂只在外面看看,耕乐堂值得一去。
耕乐堂在小镇西端,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大部分人忽略而错过。
耕乐堂面积不小,庭院深深。院子里的一颗白皮松已经有400多年,经历几百年风吹雨打的白皮松,身子倾斜,幸有太湖石给它倚靠。
照顾到父母的身体状况,我们不能走得太多,两个小时的刷步差不多了,返回停车场的路上,我们选择较为冷清的鱼行街,见到"计成故居"和"费巩祖居"。
同里古镇,人文荟萃,街道小巷里走着走着,就会看到许多名人故居。
古镇美食同样诱人,但我们只买了梅干菜饼和袜底酥。酒酿饼售罄。
没有吃到酒酿饼是个遗憾。我一整天念叨着这个饼,走了两个古镇,竟然都没有看见。
龙年第一天,我打卡芦墟和同里,也是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