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用工具升级大脑」专栏会员通讯 | 第四期

「用工具升级大脑」专栏会员通讯 | 第四期

作者: 朋铭 | 来源:发表于2016-10-25 21:31 被阅读821次

本期主题

《什么是真正的「时间管理」》

推荐工具

  • Rescuetime
    www.rescuetime.com 支持Mac、PC、安卓
  • iHour
    iOS 应用商店搜索
  • aTimelogger
    iOS 应用商店搜索
  • Mr.time
    安卓应用商店搜索

正文

一、你真的需要「时间管理」吗?

我想很多朋友都应该有这种感觉——从每天上班到下班回到家,一天时间非常快就过去,总感觉没有做太多的事情。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事情又太多,所以想找到更好的方法提高效率。所以下面几个概念你应该都不陌生——

GTD、番茄工作法、28原则……

对大多数朋友来说,时间管理的概念是指——能更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使用,能让自己单位时间发挥更大的效率。仿佛自己的时间太少了,必须要掰开慢慢花才够。

然而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我想先问个问题——

「你知道自己每天花了多少时间在做有效的事情上吗?」

我想大部分人的回答应该是——我不知道。

这个「我不知道」分为两种:

  1. 我不知道对自己来说,什么是「有效」的事情
  2. 我不「确定」地知道,自己到底在事情上花了多长时间

关于第一个问题,熟悉课程的朋友应该知道,在「什么是有效」这件事情的判断上,取决于每一个人自己的心智。只有你从心智上理解并确认了自己的目标之后,你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才能有一个「是否有效」的判断。而这个判断会帮助你「分配自己的时间」。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你在一件事情上投入多少时间,就会带来多少可能的积累和结果。这也是为什么对很多人来说,时间管理很重要的原因。

我举自己的例子——身边的很多同事都知道,35岁以前我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

  1. 财务自由 —— 我希望30岁之后,我为或不为一些事情,不再受到「钱」的影响
  2. 思维自由 —— 我希望在35岁之前,具备「大部分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论(不是说什么事情都会,而是即使是一个新的问题抛给我,我都知道该如何一步步解决)

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每天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判断就很清晰——现在所做的这件事,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能否帮助我实现上面两个目标

能就是有效的,不能就是无效的。

关于这个问题,乐纯酸奶的创始人奶牛Danny曾经在几年前写过一篇文章,深刻影响了那个时候的我,推荐年轻的律师可以看看。给明天依然年轻的我们

回到第二个问题,结论很简单——大部分人意识不到自己的时间到底是「如何被用掉」的,它太安静,你只感觉到它的「流逝」,感觉不到它「到底流逝了多少」。

所以一个结果就是,很多人会「高估自己的时间使用率」,特别是对自己学习、工作时间的判断。总觉得自己投入了很多时间,付出了很多精力——然而很可能的现实是,因为学习、工作很多时候是「挑战性的事情」,在做这种工作时,我们对时间的认知会加长。反而娱乐、休闲那种「舒适的事情」,会让你觉得时间过的很快。

你连自己的时间「具体」花在哪里了都不知道,如何管理呢?

二、从那些优秀的人身上获得的经验

我们十分清楚——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天只有24小时。可事实上,确实有很多优秀的人,他们在同样的时间里,做了更多的事情,达成了更好的结果。蒋律师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除了蒋律师,我想举两个优秀的人的例子——

第一个人是一名律师,叫郑厚哲。

去年无讼学院刚开课的时候,我邀请郑厚哲律师来讲课。印象很深的一点是,第一次和他见面聊课程内容设计时,我问他为什么会接受这个邀请——郑律师之前是天同的律师,独立执业之后每天都很忙。他说自己每年都会根据目标,给自己规划一定的时间,放在特定的事项上面。像来学院讲课,某种程度上是能够帮他传播影响力的事情,他今年刚自己执业,这件事比较值得做。

重要的是,最后他和说——所以今年我会花XX时间在学院这件事上,按照这个时间安排,我大概可以上X节课,之后需要你尽快安排。

后来我陆续和郑律师闲聊,发现他会非常清楚自己在很多事情上花费的时间,并每年根据自己过去的时间及结果进行评估,从而调整新的一年的计划。今年郑律师自己开了所,已经无法当无讼学院的讲师了,但我相信他的这个习惯,一定会为他的职业发展带来很多影响。

第二个人是个外国人,名叫柳比歇夫。

这个人的事情我是看《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上了解到的,他的信息,根据百度百科的记载,是这样的——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有一本书《奇妙的一生》就是讲的柳比歇夫的故事。之所以他能够用短短一生做完那么多的事情,是因为他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

所以你应该意识到了——和这些厉害的人相比,他们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够准确地「感知并记录自己的时间」,从而进行更好地规划,最终提高自己时间管理的能力。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我的结论是——对大部分人来说,与其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单位时间利用率」,不如想办法「增加自己的有效时间数量」。

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记录自己的时间花销。

三、量化自己的时间

时间无法管理,所以你只能管理自己。而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你需要有量化自己时间的能力。

就好像减肥的朋友都知道的一个道理:你的体重变化取决于——「每日摄入能量」-「静息消耗」-「运动消耗」。如果值是正的,你就会变胖;如果值是负的,你就会变瘦。

在时间管理上也一样,你只有「知道自己把时间具体都耗在哪里了」,才有机会尝试改变。我们法律人最近一直说「大数据」,但是很多人对自己的时间数据都并不了解。

需要明确的是,时间花销的记录本身只是一个中性行动,不能激励你也不会产生焦虑和恐慌,只会让你有个清醒直观的认识,而你本身的态度会让你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想法。

而当你开始记录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切实」了解自己每天的时间安排,从而具有了调整和改变的可能性。

你需要做两件事——

  1. 感知时间:每天,把自己的时间花费都记下来,用类似「类型+事项+花费时间」的方式,比较简单的方法是记录在Excel上。
  2. 分析并评估:统计一段时间之后,根据记录的结果,评估自己是否把时间放在了合适的地方,并据此给自己一个解决方案,优化自己的时间花费。

事实上,当我第一次开始记录时间的一周后,我出了一身冷汗——我一直以为自己每天工作效率很高,也非常相信自己的自觉能力,但现实是——我每天有效工作时间也就4个小时。

但也得益于记录,我发现自己在新闻阅读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而这类的时间投入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产生不了回报,所以后来我就有意识地减少新闻阅读的时间——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另一个实际的例子是,我发现自己每天和老婆沟通的时间太少(而我以为其实已经很多了),所以后来我有意识地给自己每天安排特定的时间和老婆做沟通交流。你可能会觉得这很刻板,但实际的效果是很好的。

四、工具与注意事项

就像我们一直都在强调的那样——所有的工具只是服务于特定场景,关键是你能够熟悉方法论并养成习惯。而在时间管理这件事上,本质上我们只是「提供了一套方法论」,核心的驱动力以及计划的完成,都有赖于你自己的意志力。在这点上,任何工具帮不了你。

所以在时间记录上,我们会推荐几个工具,但注意,不要陷入工具,要立刻开始记录。哪怕是用纸笔。

需要注意两点——

  1. 记录要真实,不要自欺欺人。你需要明白自己记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自己服务,所以,请忠实记录自己每天的花销,不要沮丧(相信我,一开始我们都会很沮丧),更不要因为沮丧而自欺欺人。
  2. 目标明确——统计时间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评估时间的使用,从而调整自己的安排。

所以时间统计法本身并没有硬性的要求,可以按自己的要求进行调整分类、记录格式等相关的内容,核心内容在于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的时间阶段,分析时间流向的原因,才能得到清晰的自我认知。

我们推荐两类工具:

  1. Rescuetime:这款工具的优势在于「被动性」,安装了它之后,它会自动记录你电脑上各种工具、网站的使用时长,并根据工具和网站的性质,评估你每天的工作效率。它的优点在于非常方便,不用主动记录,而且支持 Mac,PC和安卓手机。缺点是,它是英文,上手需要一定的英文水平——尽管我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学英文。
  2. iHour:我个人是使用iHour来「主动记录」自己的时间花费,安装后你需要先设置「项目」,然后一旦开始某一行为,就可以点击「正计时」开始计时(也可以后期录入)。当然,每天用iHour只是简单记录,大部分时候,我会每晚找固定20分钟做个总结,在Excel上回忆起更细节的内容,做更好的评估。iHour只支持iOS系统,安卓手机推荐使用Mr.time。

还是要强调一遍,这两款工具,或多或少都依赖你的自制力,才能有效地发挥左右。

立即开始记录自己的时间花费吧。

延伸阅读

给明天依然年轻的我们

下期预告及抽奖

下一期我将邀请我的一个来自百度负责地图业务经理,和大家分享有关结构化思维在商业上应用,帮助你用系统的方法更快了解一个行业。

另外,关于本期以及过去的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在评论里留言。我们下周六开始前,将从大家的评论中抽取一位幸运的朋友,获得《把时间当作朋友》以及《奇妙的一生(柳比歇夫传记)》两本书。

谢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工具升级大脑」专栏会员通讯 | 第四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tj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