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是听樊登老师讲解后才买的,一直比较好奇一个外国人如何理解中国诗歌的,看完后,不由赞叹古人的才情,名言妙句,信手拈来;更佩服作者,一个古稀老人带我们了解了诗句背后诗人的故事,重温那些豪情的、悲壮的、凄凉的优美诗句,内心更多了份震撼。
比尔, 一个美国人,生于1943年,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汉学家,著作主要研究中国的道家、佛教和诗歌等传统文化。
2012年,他飘洋过海再次来到中国,开始了他对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一路上,69岁的比尔沿着黄河、长江,寻访36位古代诗人的足迹。他从孔子的故乡曲阜出发,到济南(李清照),往西安(白居易),经成都(杜甫、贾岛),赴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并一路走到南方,陶醉于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之中,最后到达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之地。
他带着“美国最好的酒”——用玉米酿制的波旁威士忌,在墓边、在啸台、在故居、在泉眼旁……摆上三杯,向每一位诗人致敬。
“我所拜访的诗人们的墓地彼此之间竟有那么大的区别。有的简陋,有的宏伟,有的已经变成了弄人的耕地,而有的则变成了乡村垃圾场。但他们的诗歌却流传下来,在那些甚至没有什么文化的农人的明灭烟火里鲜活着。那些诗并不会专属于富商或者高官,诗歌可以超越财富和权力,它直入人心,甚至能让人到达一种忘我的境界。”
在寻踪诗人的旅途中,有人问比尔,这有什么用呢,他们都死了。
他说:“可我不这么认为。”
是的,那又怎样呢?
岁月变迁,诗人的名字,也许会在我们的记忆里淡去,但他们的诗作将持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读书重要性
读这本书时,我想到这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诗人们,他们的读书与行路之旅。无论是孔子,还是李白,不管是杜甫还是苏轼,无论是隐居的谢灵运、阮籍,还是入仕的王安石、欧阳修,他们都是在饱读诗书后开始自己的万里路的。孔子周游列国,李白朝堂不得志行走山水间,杜甫忧国忧民情怀在行走中沉淀,王安石、欧阳修有读书的积淀,即便远离庙堂,游走山水时依然能够胸怀天下……
这万里路不仅仅是在自然山水中游走,更是在人生山山水水中游走。正是这样的“万卷书”打底,“万里路”提升,才有了他们的见识,有了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格局。
所以,读书的重要,不言而喻,没有万卷书垫底,我们行万里,不过是走马观花。就不能像作者比尔一样,有深刻地体会和理解,那我们成长又能有多少呢?
啸台
书中介绍阮籍时,讲到他特爱长啸,我后查询相关资料:啸xiào 撮口作声;台tái 高平的建筑物。古时隐士和诗人喜登台长啸,是古人的一种野外体育活动方式——既登高越野,又运气长鸣。故尔,把“长啸”看成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气功”也未尝不可。
晋代有一位隐士孙登经常登临苏门山一处石岩,大声长啸,其音激越,震撼山林。后来人们将此处称为“啸台”。阮籍曾慕名来苏门山拜见他,但比不过孙登。孙登长年登山长啸,功力深厚,所以才能声震幽谷,气贯长虹。 而阮籍的长啸虽然一向也很有名,但由于平日更耽于饮酒,所以啸起来就未免逊色,显得功底不足,气量薄弱。
隐士
书中多次讲到隐士,那些诗人们也时常隐居山林,作者说现在旅游开发,有些名山做为国家旅游景点,让一些隐士无处修为。这个引起我的好奇心,到底隐士是怎样的,作者的另一本书《空谷幽兰》就是寻找中国现代隐士,作者说要成为隐士,最基本的条件,他首先得是一个“士”。否则,就成为“只是喜欢自个儿呆着的人,往往都有点神经质。”
书中作者还有一句话非常好:用最柔软的方式滋养你的强大。
看完这本《寻人不遇》,特想看看作者的其他作品《空谷幽兰》,《丝绸之路》,《彩云之南》,《黄河之旅》,《禅的行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