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爱上阅读,必将成为父母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
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播下的。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考出好成绩,更是从阅读中启迪思想、体会人生。先有阅读,再有学习,然后才会有成绩。如果孩子只学习教科书,只应付做作业,那么他对世界的了解仅限于方寸之地,他所吸收的知识也仅限于课本知识。通过海量阅读,涉猎百科,博览群书,孩子的智慧才能不断成长,最终形成强大的自我发展能力。
儿童时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今后会主动找书读书。在家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很重要,可以为孩子置办一个小书柜,选择他所在年龄段必须阅读的和他感兴趣的书籍。合理利用家里的其他地方,比如书桌、沙发甚至洗手间都可以放置书本或杂志。让阅读无处不在,让孩子能随时随地阅读。
溺爱,是最危险的教育
想要毁掉一个孩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什么?答案是溺爱。
作家李月亮说:“被溺爱的孩子,他的幸福很可能仅限于童年。”
“神童”魏永康,13岁考取重点大学,20岁因生活不能自理被中科院劝退,是母亲的包办溺爱,让天之骄子沦为学校的弃儿。“恶少”孙小果,从小残暴狠戾,20年来犯下无数滔天罪行,是父母的一次次包庇纵容,推着他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无底深渊。俗话说,惯子如杀子。
溺爱不是爱,而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过度保护的爱,是“无痛截肢”,以爱之名,残忍的切断了孩子自强自立的能力;处处袒护的爱,是慢性毒药,看似给予,却给孩子未来的人生埋下致命隐患。爱是孩子成长的无敌盔甲,但溺爱不是。
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原则,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培养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比什么都重要!
1 .训练孩子独处的能力
心理学家说,安全感不是依赖感,如果一个孩子需要热情而稳定的感情联系,他也需要学会独处,比如让他自己呆在安全的房间里。孩子获得安全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时刻在场,即便他看不见你,他心里也会知道你在那里。对于孩子的各种需要,大人需要去“回应”,而不要事事“满足”。
2 .满足孩子要有度
要人为制定一些界限,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能够心情愉悦的另一个前提,是孩子能承受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只有当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即能活的某种东西并不取决于他的欲望,而是取决于他的能力,他才能得到内心的充实快乐。孩子越早明白这个道理,他的痛苦就越少。一定不要总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正确的做法是拖延一会儿。比如,孩子饿了,可以让他等上几分钟。不要屈从于孩子的所有要求。拒绝孩子一些要求更有助于他获得精神的平静。
在家庭中接受这种“不如意现实”的训练,会使孩子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3 .孩子发火时冷处理
孩子发火,第一个办法是转移注意力,想办法让他自己去房间发火,没有了观众,他自己慢慢地就会安静下来。适当的惩罚,并贯彻到底。说“不”的策略:不要干巴巴地说不。要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行。即便孩子听不懂,他也能懂得你对他的耐心和尊重。
和孩子共同成长有三个法宝
1.一起聊新闻,让家庭成为一个小的新闻中心
2.一起建立家庭的故事宝库
3.建设“会玩儿”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家庭
既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又要培养适应过去的孩子,还要培养在此刻会玩儿、会交朋友、有观察力、有各种丰富体验感的孩子。未来,是孩子们自己和科技、社会趋势、此刻过去共同创造出来的。能够参与创造未来,可以通过一起阅览新闻,从千百片“叶子”试着理解“根”,理解很多变化的本质,从“根本”上把握未来可能的航向。
适应过去,意味着对很多文化、社会心理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历史不是年号、考题、记忆,而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是洞察人性的陈酿。在大规模的人群中,总有人停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的人有先秦的性情,有的人更像唐朝人,有的人是民国风,有的人在战争时期,有的人总是处在灾难中……熟悉历史,能懂更多的人。熟悉历史,要靠故事哺育。
会玩儿,就会交朋友。会玩儿,就有观察力,因为观察是用玩儿和世界互动的副产品,看别人怎么玩儿,这个“看”就是观察。会玩儿,以玩儿为方法论,就能丰富的体验世界,而不是只做学习机器,真正创造更多的人与人链接的可能,这里面,有很多机会,孕育着未来,融合着过去。
在家庭教育中,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掌握选择、判断和取舍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能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孩子会感受到他们被尊重、被信任,从而带给他们自信和成就感,使他们感受到自己能把握生活。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多提供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很多,如今日穿哪件衣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他们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等等。在没有原则性冲突的情况下,可以尽量按照孩子的安排来处理他自己的生活。而且,选择性的问题常常可以使家长避开处于反抗期的孩子以“不”来回答所有问题带来的难堪:在这一阶段,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好不好?”“咱们.....吧?”等问题)家长很难得到满意的回答,孩子往往以“不”来作为标准答案。而“选择题”对于孩子来讲,一般会进行认真地思考和答复。
在让孩子自己作出选择的时候,做家长的要有耐心,因为孩子的反应能力是和成人不同的。不能自己-发问,孩子就能回答,一定要给孩子反应和思考的时间。而耐心的等待,更会表示出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有时候,我们还需要适当地重复我们提供的选项,因为孩子开始学习思考的时候可能在过程中忘记自己在干什么了:孩子的注意力持续还是短暂的。另外,明确地说明和处理一件事的同时,仍然包合选择是完全能做到的。比如某件必须要做而孩子并不想做的事情,如果我们在它的处理过程中设置一些方式方法上的选择机会,孩子往往会较愉快地进行选择从而完成了这项工作。
总之,从小给孩子机会选择做什么事情并承担由此而来的后果,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和自我负责的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