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山曾经是榆林的工业重镇
在物质极度馈乏,工业不发达的六七十年代,榆林地方工业少的可怜,几乎没有重工业。但在青云山周边地区,就有红旗煤矿、草湾沟煤矿、榆林铁厂、五一化工厂等几处重要的国营企业,对当时的榆林县来讲,真可谓工业重镇。
青云山不光有神、有佛、有青云寺,还有煤、有石灰石(姜石)等地下宝藏。明清以来的600年间,普惠泉的桃花水,青云山的黑炭,尤家湾的自灰,是构筑榆林城,并维持其繁荣发展的基础。别小看煤炭,军事重镇的官民,能初居榆林,越冬御敌,离不开它;砖彻坚固的榆林城墙,离不开它;修筑四合院的青砖瓦房,离不开它;就连榆林古城老街,被行人踩磨见光发亮的青焦砖烧制,也离不开它。清时期,榆林成为河套地区的核心城市,商业重镇,孕育了发达的手工业,煤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乘热打铁的师傅,熔练铸铜的艺匠,烧制砖瓦的工匠,制瓷盆瓦罐的匠人,烧制石灰的村人,以及其它各色匠人,无不需要煤炭提供的热能。就连知名的榆林豆腐,美味的拼三鲜,满街的干饹馍馍铺,没有热火朝天的炉灶是决难做好的。因而,榆林的手工业,榆林的美味和榆林城的人,离了煤炭是很难生存的,每家门前不垛几头子炭是过不好日子的。儿时记忆最兴奋的莫过于观着七窍喷火的火判,大块的炭投进去,火焰四射,充满了幻想;儿时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背炭,早年间,没有车,主要是驴驮,人背。记得才十来岁,就和大人去青云山背炭,小小的柳条筐,放几块炭,大概一二十斤吧,绳子勒在肩膀上,筐子垫到脊背上,那感觉可是一点也不好受,俗话说“头里轻,二里重,十里压的走不动",写照了人负重物走长路的感受。背着炭筐,脊背垫的难受,走走歇歇,遇到土台就想停下来,十二里的路不知有多长,总盼不到头。由此可以感受到古城人对炭的依赖,别小看一二十斤的炭,也夠奶奶做几天的饭。后来修了公路,才有了人力车、大马车、汽车,人们才可以耗无顾忌的烧煤了。青云山及周边地区,就是榆林古城人们赖以生存的能源基地。
榆林使用煤炭的历史久远,据榆林市志记载:“榆林城北挖掘出原始社会的陶器残片,秦代大砖,隋唐时代的砖瓦等文物和窑址,说明榆林用煤炭烧制砖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明代以来,巜延绥镇志》记载:“榆林古城东南部(即青云山周边)有钟家沟、官草湾、柳沟子、铁炉庄、李三沟、兔石沟、骟马川等十余处皆产炭,镇人赖以举火,万世之利也”由此可见,明代以来几百年间,青云地区的煤炭工业延续不断,从探寻煤层技术,凿井技术,采掘技术,提升输送,到煤炭的销售贩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行业,一些有经验,有技术的人在当地很吃香,受人尊重。掏炭工人因浑身煤黑,当地人称炭毛子,干着二块石头夾一块肉的危险行当,但因挣钱多,吃得好,总有人冒着生命危险下炭窑。旧时,煤矿竖井大概有二十来丈,依靠人力用辘轳搅把提升,井下喊一声上!一边四个人,使出浑身的劲,合力把几百斤的炭搅上来,谁也不敢松半点劲,一旦有人放松失控,搅把会飞也似的旋转,有可能打死人,如果井下的人来不及躲闪,就会发生重大事故。因而,旧时的煤炭是带血的,城里人用煤非常节俭,一般家庭主妇是不会多消耗一小块炭,节俭的人会把炉灰中豆粒大的兰炭捡出来回烧,沒一点浪费,不像现如今,大肆消耗煤,污染环境。建国初期,全市一年产煤也不上十万吨,榆林城每年大概能耗煤3一5万吨。就是这弱小的煤炭工业,也给周边乡村的人带来一些赚钱的机会,用毛驴笼驮,人背,贩运煤炭挣几个钱,青云山周边的人也因煤炭工业发展能比其它地方有钱一些。解放后,青云山周边先后建起了草湾沟、红旗等国营煤矿,修通了公路,机械化采掘,提升,产量大增,汽车、马车、人力车,运煤队伍延续不断,除了供火电厂,毛纺厂等企业和城乡居民外,还远销北草地及乌审旗等处。
煤炭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青云山周边地区化肥厂、铁厂、五一化工厂等企业的发展。昔日的青云寺变成了化工厂,受诗人称颂,明代王威将军所建细柳园遗址上,七十年代建起了两座炼铁炉。一时间青云山上炮声隆隆,青云河边风机怒吼,烈焰冲天,强健的工人,全身防护,合力捅开出铁口,炽热的铁水火花飞溅,流入模具,变成了一条条铁锭,支援机械工业,青云铁厂成了榆林第一家引以为傲的钢铁工业。五一化工厂初期在青云寺建成后,每天机器轰鸣,运送炸药和原料的车辆络绎不绝,有力地支援了早期地质勘探,矿山开发及农田基建。七十年代中期,化工厂逐步搬出庙院,在北沙建起了自动化的炸药生产流水线,硫酸生产车间,雷管生产车间,试产出梯恩梯,防雹弹,腐殖酸肥料等产品,成为榆林工业的盈利大户。
工业发展为青云山周边地区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带动了运输业,歺饮业,商业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工人们下班后三三两两到处游转,有下棋玩牌的,吹拉弹唱的,喝酒猜拳的,一派繁荣景象,企业也会经常开会,举行一些活动,感觉当时的青云山是一处发展先进的地区。
如今,随着神府煤田的开发,工业重心北移,青云山恢复了往昔的寂静。神佛重返青云寺,铁厂和历史上的细柳园一样消失了,甚至找不到一些往日的影踪。繁盛一时的红旗煤矿,不见了井架,没有了煤的痕迹,变成了机关,变成了学校。随着交通道路的改善,青云山几乎成了榆林城的一部分。在政府倾力打造下,青云山面貌一新,山上神灵更显威严,文化气息浓厚;山下河流曲畅,湖水荡漾,鲜花盛开,青云山又成了神佛圣地,榆林城的后花园,人们休闲渡假的好去处。然而,在面目一新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青云山曾经的辉煌历史,不应忘记那些用血肉之躯为古城人提供温暖的“炭毛子",不应忘记那些用毛驴笼驮为榆林建城运送能源的青云村民,不应忘记那些让榆林苐一次有了钢铁工业的健壮的工人们,不应忘记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创办化工厂的人们,如果有可能,应为他们留一间展室,挂几张图片,记录那些艰苦创业,冒着危险为榆林奉献光和热的人们,他们和青云寺、细柳园、野战医院一样,是历史,是文化,是一段激情的岁月,值得榆林人记忆和怀念。
薛鹏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