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故事一定是美丽动人的,一定是融入了老师满满的“情”与“谊”的,一定是融入了老师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考的,一定是融入教师对事件的智慧的处理方式的故事。否则,我们来谈什么是好的教育故事,那是没有依据的,也是站不住脚的。这样故事也很难有震撼人心灵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故事就特别的感人。他的“四颗糖”的教育故事,就融入了陶校长对教育的深深的情怀,融入了对孩子的深深的爱,不但给人以启迪,还给人以思考。启迪教育智慧,思考教育人生。
故事的发生,是一男生用砖头砸另一个男生,被陶校长发现后及时的制止,并要求用砖头砸同学的男生下午三点到校长办公室等待处理。
按照常理来说,待校长的处理,那一定是非常严肃事情。或许是校长的严厉批评,或是校长的说理教育,也或许是校长的严肃的惩罚。让孩子明白其行为的危害性,危险性,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也好让孩子痛改前非,知错能改。
未曾想,还没等陶校长到办公室,这位用砖头砸人的孩子早已守候在门口,严阵以待的等待着校长的训斥或是严肃的“处理”。可让孩子没想到的是,陶校长不但不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还给孩子以糖果奖励。而且,用四颗糖奖励了孩子的四个优点,每一颗糖的奖励的背后都是校长对孩子的充分的认可,对孩子的莫大的鼓励。
第一颗糖是奖励孩子的守信。对时间的约定不但没有迟到,反而提前。第二颗糖是奖励孩子对校长的尊重。在校长制止事件的发展时,要求其放下砖头,停止打架,孩子就及时住手。第三颗糖的奖励是孩子的伸张正义。原来,他们打架是有原因的,是因为那个男生欺负了女生,他的行为属于是有正义感的表现。最后,孩子从谈话中认识到用砖头砸人的危险性,严重性,学生知错能改。校长给予第四课糖的奖励,奖励结束,谈话也就此结束。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孩子始料未及的,也是出乎孩子的意料的,但却是孩子最乐意接受的。
校长的 “糖果”,消除了小男孩的恐惧,羞愧。在与校长的谈话的过程中,孩子完成了自省 ,也达到了校长的预期目的。故事就这样一波三折的发展,其中却融入了陶校长对教育的最为理性的思考和认识。也就是对孩子的人格的尊重。
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如果缺少了校长的智慧的“四颗糖”,这个故事就太过平平常常,至少,这样的故事也不会如此美丽,也不会震撼人心。说不定,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校长的说教,学生的据理力争,就会掩盖其学生的自我反省,让事件的处理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处理这些偶发事件。习惯性的将孩子的犯错后的处理方式想当然的采取或说教,或惩罚的粗糙的方式来解决。表面上似乎顺风顺水,实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不了解孩子,也不懂孩子。
不管是低年级的孩子还是高年级的学生,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被同学或是老师的发现,他们都非常在意老师是否在关注他们,关心他们。偶尔的犯错,也许也是期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关注而已。
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太像老师,摆起了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苟言笑。甚至张口闭口就要求学生“应当如何如何”,闭口要求学生“不准这样那样”,以长者自居。学生也太有学生样,循规蹈矩,正襟危坐……
这样,我们也很难跳出“规矩”的束缚,变平等的交流对话为师讲生听的被动的训话的尴尬,变通的处理去处理教学事件,让我们的教育更具理性,更具有其故事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