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九木.
你是什么时候感觉自己应该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了?
故事发生在大二某天的一个下午,在图书馆写作业,好像在完成某个选修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写一下某部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剖析一下他们的心理状态,探讨一下他们产生这种心理的动机,总结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它的来龙去脉,故事很老套,电影名字忘了,男女主人公名字也没有记得过,于我而言又是无聊的一个论题。
老陶坐我对面,桌上一摞书,都是老师布置的得背下来的条文,学法律的,真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一板一眼,一丝不苟的。完成学业的空余,我们又开起彼此的玩笑,开始谈论古今。正当我又挪揄的开始说起趣闻轶事的时候,老陶毫不留情的打断我,这个梗你已经说过三次了。
吹过的牛多了,谁还记得是和谁一起吹的。但是像我一个那么有辩证思维的人,怎么可能甘心屈居人下,我当然得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所以,我该背上背包,仗剑天涯,闯荡江湖。
标题不过是我泛泛而论,但是路径确实差不多的,因为大三基本上没有什么课程,一个祖国西南部风景最为秀丽地方的姑娘先是报着探索北方巍峨古城的想法去到了平遥古城然后因缘聚会跟着藏地行到了青藏区接着辗转南下腹地回到学校后待不住又深入祖国中部,览遍江南风光后,在华中地区已待了半年有余了。
从小喜欢的作家毕淑敏说,她从不写游记,因为写不完,世间太多壮丽风光,总有人比你走过更多的路,看过更多的风景,有些人用照片记录,而有些人用文字来表达,不管那种,都是极好的,在此我也不会写何处何处是多么美丽,多么值得你去探寻,我只是想说每一处都有每一处的风光,不只带上眼睛,请带上你的心去感受。
出门在外,就得有探索世界的样子。我认真观察身边的每一株花草,认真探寻别人的生活方式,认真探究这个城市背后的历史。当我把我自己当作一块海绵,我就绵绵不断的汲取着这外面的世界所赋予我的一切,用一番小心翼翼的姿态,来面对这未知的一切。
有句流传很广的话,见过世面的人是什么样子?“懂得了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确,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和其衍生出来的思考方式。” 在旅途中,我不止思考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和它的真伪,我陷入了一个自我表达和自我否定的怪圈,甚至现在还在此怪圈内,还尚未跳出这个诡异的逻辑思维。
怎么说呢?就像是你原本有着你正确的三观,你的一套思维模式以及你个人存在的一些特有现象。而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走的路越来越远,自我认识却反而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对这世界开始迷茫。
在你尚未走出自己这方天地之前,迷茫,是一种对于未知事物的迷茫,是因为知之甚少的心理状态。
而当你走出去了,走向世界之后,迷茫,又是对于本以为自己已经知之甚广,本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的另一种迷茫。
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话不无道理,当你所有的关注点在于读书赚钱成家立业的时候,你就按部就班的一步步去做就好了。
而当你的关注点转向社会转向全球转向全宇宙,那就是一辈子耗尽心力也收获甚微的事了。
有天看了一部电影,“山活多少年?倘若说它是一个生命体的话,过了一个千年再一个千年,它仍在原地巍然不动,等几个世纪地壳变迁,又沉入地下,所在之地,变成汪洋大海。而你和我,在这漫长人世间,不过蹉跎百年而已,短命者不过几十年光阴,所求又为何呢。
其实明白对于自己而言重要的事情是些什么当真是极其重要的事。一定程度上,它就能够为你避免更多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和精力,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的做好你更应该做的事。反正一旦你搞清楚了,我们反正就活那么个百年,有些人就不愿意瞎折腾了,过一天是一天,有些人就得要在这有限的生命里做出载入史册的东西。
人各有志,殊途同归,何必强求。
这是自我成长的一个突破的重要过程。
以前你看山是山,见水是水,此后你看山不是山,见水也不仅仅就只是水。知识面扩大后所带来的巨大内需不足感从此而来。小时候问过大多数人,长大以后大家都是想环游世界的,为什么想要环游世界,其实就是想看看世界各地迥异精彩的风光。而如今,以这作为梦想的人少了许多,因为本质上大家认为此举对于自身成长实质上没有太大的帮助变化和影响。
“打铁还需自身硬”
当你走出某一步,从你开始的第一步开始,你不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你不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你不知道这个国家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在你对于你将要抵达的目的地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时候,你所谓的去旅行,无非就是相机中多了些地标性建筑,多了几张咧着嘴大笑的照片。你不去进行深度意义的探究,你不用同样的方式去跟当地人相处,学习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你不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不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你去到哪里,你去到过哪里,又有什么区别呢。
多的,无非是别处领略不到的风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更多意义吗?于你自己,毫无半点成长升华的可能性。但若是你阅尽书籍后再出发,对未知城市的一切历史握在手中,甚至知道那一砖一瓦的名字,知道这条大街小巷上发生的故事,知道百年老店它所传承的精神,再去到此地,看到印在书本上,映像中的标志跃然眼前,那是种多么美妙的感觉阿。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读万卷书在前,行万里路在后。而不是行万里路在前呢,如果你真打算全世界都去走它一遭,你就当真要理解这句话的真谛,有准备再去出发,总归是事半功倍的。
类似“晴带雨伞,饱带干粮”未雨绸缪才是真正的道理,在没有知识储备之前,盲目出发出行,毫无收获可言,多走过的是路,浪费的是钱,若是得不到自己预期所能收获的,那是不是还不如原地不动,好好睡上一觉,至少也能够精力充沛呢。
体验过好的旅行体验的人,是丝毫将就不了的。要做到这事的,也不算太容易。首先第一要求就是避开放假高峰期,整个放假高峰期,光在路上堵着,都已经够人难受的了,到了该去的地方,排队还得个大半天,都少不了的。
出门在外,若是鸡鸣还没起床,也就别起了,你晚了别人的这两个小时,就已经是一整天的光阴了。
你又在想,所有的一切都因为你自己妄想多争取几个小时的睡眠,然后,完美的错失了本该完美的一天行程,多可惜呀。
“不打无准备的仗”
若是准备出发,带上存储已久的干粮,
你会收获更多的。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