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日更好文
《回窑诗话》|情志(10)

《回窑诗话》|情志(10)

作者: 小茉莉花 | 来源:发表于2023-04-07 22:19 被阅读0次

文章系原创首发

一、情志是诗歌的根本

(二)情志之于诗歌,是浑融一体而难以名状的

情志的难以名状,当然与第一个特点紧密关联。应特别说明的是,所谓难以名状,是指不好用一般概念性的语言来直接界定和准确陈述。因为概念性的语言,从符号学观点看是属于“现实符号”系统,它的操作对象是现实的自觉意识,它的语词指称相应的对象,有确定的意义;而诗人的情志是一种非现实的超越性审美意识,作为现实符号的概念性语言当然对它无能为力了。《庄子·天道》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认定“语言实质上只是表现普通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因此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他们当然不是说诗人情志这种艺术思维。但我们由此不难理解:一般人的言与意之间尚且如此矛盾,何况诗人的审美体验与艺术思维是“特殊”而又“特殊”、“个别”而又“个别”的呢?!

但是,难以名状的情志,却可以用艺术符号去运演。艺术符号(包括语言艺术的诗歌语言)是意象符号,它通过特定意象、情境的描述去暗示或象征,从而引导读者去领悟相应的诗情,这颇有点儿像禅宗的传道方式。禅家主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皆令自解自悟”,即通过某种暗示,使参禅者直觉、感悟那不可言说的道体。《五灯会元》载:当年.释.迦.牟.尼在灵山说法,曾拈花示众。听者都不明何意,唯迦叶尊者欣然微笑。.佛.祖认为他已领会,于是宣布:“吾有正法眼藏咐嘱摩诃迦叶。”这“.正.法.眼.藏”即.佛.门“以心传心”的传法要旨。中国古人心目中的诗情,也只能通过暗示去传达、去感悟。难怪有唐以来不少著名诗家乐于以禅喻诗。

注释:

『禅』源出于梵语『禅那』一词,亦有以音义合译之为『禅定』。意译为『思维修』,即运用思维进行的修持活动;或『静虑』,即静止身体,集中精神去思虑。从语意看来,『禅』本来是一种修行方法。但禅宗却将『禅』的意义扩大了。修习禅定的目的是求取觉悟。从因推果,当然可以肯定修禅可达致『悟』。但由果溯因,则引致『悟』的原因有很多。禅宗即将此一切引致『悟』的方法皆纳入『禅』的内容,都称为『禅』。

由于禅宗在修持表现上貌似习禅,故此称为禅宗。

因禅宗不采取从经教悟入,故主张『不立文字』,认为.诸.佛所说的妙理,并非语言文字所能通达,而是要离言亲证,即直接去体证领悟.佛.理。但『不立文字』也并非完全屏除一切文字言教,只不过是把语言文字作为悟道的工具,就好像『指月之标』、『渡河之筏』。在指点开悟的过程中,文字言教自有其启发点示之作用,不过修道者应远离一切.经.教文字之束缚,才能直接悟得.佛.法的真髓。

此宗亦以传佛心印为宗故又名『佛心宗』。

据禅宗典籍说,.释.尊在灵鹫山法会上,拈花示众,当时与会众生都默然无对,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释.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此一传说是为禅宗以心传心的根据,亦为此宗的起源。

后来展转传至.菩.提.达.磨,携同付法衣钵,东来中土,传授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之心印,是为中土禅宗初祖。.达.磨以衣钵传给慧可,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惠能,是为六祖,衣钵至此不复传。

“有许多人,往往以为六祖是斫草挑柴的目不识丁者出身,于是就认为.佛.教应该要完全弃离文字,因六祖不须文字而通达.佛.理;殊不知六祖是随时机所宜示现如此,决非目不识丁者,而是成就无量言语文字三昧陀罗尼,非世间博学多闻、世智辩聪者所能望其项背的!”……“六祖明转八识成四智,即要归到各人本身上来,要各人自己于转处不留凡情,即是实现无分别无住相的四智.菩.提.涅.槃。平常日用行事,都是安住于四智.菩.提中,这是何等亲切而有味!故六祖不但不目不识丁,而是具大智慧,具足文字语言三昧者,实非凡人所能测度。”

凡人对语言、符号、哲学、审美、.佛、禅之类的智识既不能理解也不会关心,他们所感兴趣的反倒是一些.佛、禅的传说和典故。大概是这些传说和典故存在的艺术性和神秘性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吧。隋唐两朝是佛、禅最盛行的一个时代诗家们乐于以禅喻诗应该是耳濡目染,顺其自然的缘故。佛、禅难以名状,诗家们却可以用诗歌来传达,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情志特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窑诗话》|情志(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hcm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