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96】向死而生

【296】向死而生

作者: 调皮果 | 来源:发表于2024-05-27 19:18 被阅读0次

在中国传统中,谈论死亡是很忌讳的事情,以至于我们很多的话题被封闭起来,失去了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而这也导致了许多问题,当我们在面对周围人的离世及自己的生命时,会产生许多的纠结,也没办法很好地应对和处理这些情境。

什么是死亡呢?可以从死和亡两个方面来理解。当呼吸停止、生命体征消失这时候可以被医学上鉴定为生理上死亡,我们把它称之为“死”。而当个体在殡仪馆火化或埋葬之后。人们往往会肃穆地将人的骨灰或者遗体埋到地下,或是选择其他方式来处理。每当来扫墓或祭祀时,往往会触景生情,这是生者对死者的悼念,也是我们传统观念上的死亡。最后,是这个世界上不再存在任何一个记得死者的人,他所存在过的痕迹都已经被时间抹去。这时可以被定义为真正的社会性死亡,也是迈入了真正的死亡之门。而这个门要跨过去时,中间往往会间隔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死者会一直活在生者的心中。 这个时候,我们把它称之为“亡”。谈到死亡,都会感到害怕和焦虑,心理学上也有“死亡焦虑“一词。它是指当死亡的必然性被提醒时,一个人内心深处受到死亡威胁而产生的一种带有焦虑、担忧的情绪状态。我们恐惧死亡,提到死亡感受到焦虑和害怕等情绪。

  死亡不会因为我们的恐惧和焦虑而消失,这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象。与其避而不谈,遮遮掩掩,不如接受生死教育,谈死才能论生。孔子曾云“未知生,焉知死”,认为不知道生命是什么的人,怎么知道死亡是什么。而生死学家则认为,正视死亡、认识死亡、理解死亡,是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必由之路。

2021年《半月谈》在全国若干省份调研发现,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价值感的“四无”青少年越来越多。同年,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提出“空心病”概念,指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症状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意味着生死教育的需求是非常大且紧迫的。生死教育也是教人们如何去爱的教育。以向死而生的态度体会生命的价值,进而热爱生命。人面对死亡天然会感到恐惧,而爱可以超越生死,实现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魏德东教授指出,“生死教育将帮助我们每个人对生死有更透彻全面的理解,其核心是对生命的尊重。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不得有任何的轻视或忽视。站在生死学的高度,人与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生死教育的内涵,就是在个人对自我价值肯定的基础上,实现个体与世界关系的和解。生死教育传播的平等、尊重、关爱、和谐、希望等理念,不仅可以改善病患的生命质量,而且有助于提升所有人的生命境界,让所有人受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96】向死而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hfh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