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寒假,跟女儿去广州,在街头偶遇卖小人书的,于是,我就挪不开步了,挑挑选选,买了二十多本:《鸡毛信》《文天祥》《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舌战群儒》等。女儿翻看了一下,不解地问:这么小的开本,插图也不精美。你们小时候就看这些图书?
哈哈!零零后的娃,怎么能明白生活在小乡村的七零后,儿时对小人书的渴望和热爱。
我们小时候,管连环画叫“画册子”。记得三年级的一天,我同桌拿了一本“画册子”来,下课时,见她看得津津有味,我便凑过去跟着一起看,虽然字认不全,但配合插图,还是看明白了几分。这是我第一次看小人书,从此后我就惦记上它了。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那年暑假,去亲戚家串门,在他家厢房的角落里堆了两大摞书,我惊喜地发现,那里居然有“画册子”,而且不止一本。于是,我囫囵吞枣地读完了那些“画册子”。有几本我现在还记得名字:《虎丘恋》《孔雀东南飞》《铁道游击队》《半夜鸡叫》。这些画册子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开学后,我还成了我们班的故事大王。
这之后,我对“”画册子”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想方设法从妈妈或奶奶那里要钱,然后去买“画册子”。后来发现有个书摊出租“画册子”。两分钱租一本,五分钱租三本,一周之内归还。这可太好了,买一本小人书最便宜也要九分或一毛钱,有的甚至要两毛多。尽管租来的只能看,不能拥有,有些遗憾。不过,数量弥补了这个遗憾。
文学名著、爱国题材,民间传说,神话、戏曲……“画册子”简直包罗万象。在我还不知道乐府双璧是什么的时候,就已经看过《花木兰》《孔雀东南飞》的“画册子”了。现在想来,我所谓的文学启蒙,是这些“画册子”给的。
这些“画册子”是我童年时期的精神食粮,它是童年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