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北约3公里的中龙泉村,有一座小庙矗立于高阜上,与东南的永乐宫遥相呼应。庙内供奉水神,封号“广仁王”,所以这里被称为“广仁王庙”。2001年6月25日,广仁王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在广仁王庙前方,原有一处五龙泉,从庙基前沿涌出,所以这里也被称为“五龙庙”。1965年5月24日,五龙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1月27日下午5点左右,游览完永乐宫后,我来到中龙泉村,参观这座著名的古建筑。
新中国成立以前,这里破败不堪,殿内泥塑无存,土筑院墙,砖砌门楼,正殿五间,戏楼三间。1958年,对庙宇进行修葺,新建东配殿和西配殿,成为当地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这里只剩下正殿和戏楼,曾经的院墙、门楼和配殿荡然无存。
2013年末至2015年初,文物部门对广仁王庙的正殿和戏楼进行重新修复。随后,万科企业集团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整治提升,修建一系列有层次的独立空间,并且加入一些展览陈列的内容,让游客能够更好的欣赏古建筑,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建筑文化。
目前,这里免费对外开放。拾级而上,登临平台,从东南角的大门进入院内,迎面的墙壁展示了中国历代重要古建筑的剪影。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开来,唐代的广仁王庙、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出现在最前端。在其他的空间内,还介绍了斗拱和晋南古建筑等知识。
广仁王庙坐北向南,占地面积4560平方米,正殿和戏楼南北相对,两座建筑相距约35米。过去,人们游览广仁庙,从戏楼东侧的坡道进入,先看到南边高大的戏楼。
根据庙内石碑的记载,这里的戏楼始建于清朝乾隆十年(1745)。后来,多次毁坏,不断重建。如今,这座戏楼坐南朝北,两侧修建八字影壁,面阔三间,进深三椽,硬山式屋顶,斗拱结构简洁。
过去,每逢龙王寿辰,或者需要祈雨的季节,周围的老百姓浩浩荡荡地赶到这里。在戏楼上,唱几天戏,让对面正殿里的广仁王听,希望他能够给庄稼带来甘霖。每逢正月十五,这里还会举行龙灯大会,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在清代戏楼对面,便是这里的正殿,被称为“广仁王殿”或“龙王殿”。大殿建筑结构经过多次修整,依然保存着唐代的建筑风格,翼角起翘高,出檐比较短。傅熹年先生认为:“殿身四壁及装修已非原物。但以构架及斗拱的做法看,应是晚唐建筑。”
正殿坐落于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式顶,平面呈长方形。殿身当心间,辟双扇板门,两次间皆辟直棂窗。柱头用阑额相连,上有复盆式卷杀,施两跳五铺作双抄斗拱,里外偷心造。斗拱形制简单,设有柱头斗拱,不设补间铺作,乃早期木构建筑的典型特征。
殿门紧闭,无法进入。据说,殿内为梁架结构,月梁形制的四椽伏上施驼峰,在驼峰上置平梁,平梁两侧施叉手,叉手相交承大斗,斗上承脊檩,下有侏儒柱。
在正殿后方的墙壁上,并排镶嵌着五块石碑,分别为唐元和三年(808)刻立的《广仁王龙泉记》碑、唐大和六年(832)刻立的《龙泉记》方碣、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立的《重修广仁王庙序》碑、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刻立的《重修广仁王庙乐楼记》小方碣、清嘉庆十七年(1812)刻立的《重修广仁王庙乐楼记》碑。其中,有四块石碑曾经镶嵌在正殿南侧的墙壁上,大门的左右两侧是《龙泉记》方碣和《重修广仁王庙乐楼记》小方碣,东西两侧的稍间分别是《广仁王龙泉记》碑和《重修广仁王庙乐楼记》碑。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刻立的《广仁王龙泉记》碑,高154厘米,宽45厘米。碑文讲述了县令于公凿池通渠,兴修水利。同时,修筑龙泉池,旁边建祠宇,绘制龙王形象;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刻立的《龙泉记》方碣,高70厘米,宽65厘米。碑文记载当年春季遇到旱灾,县吏在这里祭祀,得到神灵的回应,天降甘霖,度过旱灾。随后,拆除旧庙,建立新宇。
由此判断,广仁王庙的正殿始建于唐元和三年(808)。唐大和六年(832),对正殿进行重修以后,基本形成现在的风格。宋、金、元、明时期,没有发现任何史料记载,应该未进行大规模重建。清代,虽然进行过多次重建,但是以乐楼和围墙为主。因此,我们普遍认为广仁王庙的正殿为唐大和六年(832)的建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