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学医的那些事儿(一)

关于学医的那些事儿(一)

作者: Ruby_Andrews | 来源:发表于2019-08-11 13:51 被阅读0次

    有人说医生是个很不错的职业,有的人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作为一个医三代,来聊聊,学医那些事儿。

    不管什么工作,对于平凡的人来说,都是首先要用来养家糊口的。万事以人为本,而人,最终都要回归到复杂却又很简单的生活,那先来看看学医的人吧。

    爷爷是我们这个地级市的外科奠基人,奶奶是医院业务骨干。那个年代,医院业务院长,收入也很低,低到难以养家糊口,低到只能每天一个鸡蛋补充体力,要支撑一整天外科手术的体力。工作繁忙,忙到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教育孩子的程度。我爸爸是家里老大,我爸爸回忆,太小了没有人照顾,被一个人锁在家里,扒着窗台哭,听到自行车铃声,以为是爷爷回来了,就不哭了,然后自行车声音走远了,发现不是爷爷,接着哭。爷爷奶奶无奈的找保姆照顾爸爸姑姑和叔叔三个孩子,上半个月给保姆发工资,下半个月问保姆借钱度日。要说明的是,不是我爷爷奶奶不会计划度日,他们是南方人,知道如何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只是收入太低没有其他的来源。我的爸爸很早学会了打井水,姑姑很早学会了和面包饺子,叔叔更是过生日的时候知道自己给自己煮个鸡蛋。

    爷爷优秀到什么程度呢,学习成绩上了新华日报头版头条,敬业到什么程度呢,把一个苏北的穷乡僻壤的医院,建成了全国先进单位,业务好到什么程度呢,省城的两个专家来指导工作,结果把病人肠子搞破了,我爷爷说别慌别慌,我来。漂亮地收拾了烂摊子。

    我爷爷是清廉,但是没有迂腐到和钱有仇的程度,只是那个计划经济时代,只能说物质确实很贫乏。

    该退休的时候我爷爷急流勇退,爷爷奶奶辛苦了一辈子,最后一套房子,每个人四千多元的薪水。职工医保当时的报销比例比现在高,还有我宽厚善良的爸爸和姑姑,保障了我爷爷奶奶老有所依老有所依的晚年.

    这是我家的医一代。

    医二代,我妈妈和我婶婶战绩辉煌,我妈妈以全市第二的成绩上了中专卫校,工作以后一直是业务骨干,骨干到什么程度呢,到了换了岗位后仍是骨干的程度,到退休后仍然不时被召回被请回去帮忙的程度。我的婶婶也是毕业后自学披荆斩棘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和老搭档合作多年,鲜有败绩。我的爸爸因为学历问题,后来转行去了医院后勤部门,现在工作相对舒服没有压力,坐等退休。叔叔恰好不是在大型综合医院,现在在小型医院的一个部门也是骨干。

    但是我和我叔叔家的弟弟并没有因为父母亲旱涝保收的工作和不低的文化层次而获益多少,印象里我妈忙忙忙,一年到头难得休息几天,我学习音乐是我二姨陪着的,我二姨没时间陪练了,也就学习停止了。寒暑假,我自己在家里百无聊赖。我婶婶更是从来没有时间和精力关照我弟的学业,幸亏我叔叔喜欢做家务,并且我爷爷重男轻女,不然我觉得我弟比我还悲惨。从经济层面上说,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了,医护人员的收入提升的没有那么快,我觉得我的很多同学的家庭经济情况都比我好,并且他们的父母好像也更有闲,更有人脉和资源。在我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学医,一定要是临床医学专业。我婶婶当时重病缠身,为了我弟弟能一辈子不缺三明治,一定要让他学医,临床医学专业。

    我和我弟算是医三代,因为系统内的原因,我和我弟都属于哪怕是个学渣,都会有个不错的医院里的工作。如今,我而立之年,硕士学位刚到手不久,孩子两个,小时候爷爷奶奶带,大宝长大了我爸妈帮我照顾了一多半。房贷不少,闲钱基本没有,经常加班,工作加照顾孩子已经占用了我所有的精力。我弟23岁大学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在上级医院要三年规范化培训才能回到自己单位工作。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限定条件,就是我们家所有的人,都是在正规的医院中成长起来的,没有那种早年徒弟和师傅学了几年就独当一面的赤脚医生,也没有人在“黑诊所、莆田系医院”里任职。至今,我一家人,经济情况非常一般,生活平平淡淡。

    这应该可以代表,这几十年来,我们这个地区医护人员工作、生活的缩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学医的那些事儿(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hgr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