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里面最敬佩的就是钱穆先生。正如耶鲁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时候所讲:他是一个古老文化的代表者和监护人,他把东方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
中国文化的最大危机是国人失去对本国文化的信心----对历史我们应该怀有温情与敬意读史使人明智。读钱老的书更能启发智慧。很久之前读叶龙编录的《中国社会经济史讲稿》,也是根据先生讲课内容整理而成的书。钱老曾言“先忧后乐,书生报国,惟在此.....做学问是一大方向,如何转移风气人心,乃属学人大责任所在,千事勿忽。穆虽老,亦当追随努力。”
钱穆先生教书教到92岁,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他渊博的知识令在北大的每堂课都人满为患,盛况空前。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也颇为壮观,乃至钱老要走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要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
一、要想学习好,笔记要做好
本书是课堂讲录,由他的学生叶龙先生整理保存出版。这让我想起了顾随的学生叶嘉莹,还有木心的学生陈丹青,这些最最优秀的学生总是能得大师的真传,即使时隔半个世纪还可以整理出当时的课堂笔记,并无私分享传授。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真大。
看完书最大的收获是自己不懂的知识好多啊,毕竟这是含金量比较高的课堂笔记,有即兴演讲的部分。拿出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对照了一下,只恨自己学识浅薄,不能深悟。
二、对历史保持敬意与温情
钱穆先生说,“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诿于古人。”
因为人不是血统的,而是文化的。没有文化教育,国家就危险,自己不承认国家,外国也不会承认,就会变成游魂。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特征有三:一者悠久,二者无间断,三者详密(有文字记载的史书体裁丰富)。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完全自信的理由。
三、只有教育可以救中国
钱穆先生注重教育的研究。胡适说:“中国的大学历史很短,北京大学只有四十年(因为讲这番话时北大建校刚40周年)。外国大学已有六百年。”但其实我国汉武帝时亦有大学,也即太学(今之国立大学)。据说王莽太学的建筑中,“学士同舍,行无远近皆随檐,雨不涂足,暑不暴首”,因为房子均有走廊。万余学生从全国各地到来,学生均携带特别土产,大家可以互相交换土产,成为一大市场。想当时场面亦很壮观。
“只有教育可以救中国,要有“五十年以后”的精神,今日世界各国都有大学在上课,应该有志气与他们在五十年后比一比。”也许正是怀着这种报国热忱,钱先生才能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坚持讲学,只为古老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薪火相传。因为他坚信“国家要有历史才能强盛”,“教育有办法,社会就有办法,青年之所以伟大,因为在受教育”。正如东汉的伟大在于人们整个艺术的人生,重视德性,注重私生活。先生也希望当今的人们可以做到认真生活,“人可以不讲艺术,但至少要有情味,能懂得吃穿的好坏”。钱穆先生讲历史是为了告诉大家何处有一盆香花,所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多么伟大朴素的情操。
虽然东汉后期的历史不值得称颂,每个朝代后期的历史都是分崩离析惨不忍睹的。但是那个时代因为是注重文化的时代,钱穆先生认为很值得写一本东汉故事,以便对儿童产生影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理是如此浅显,真正做到却很难。比如宋代如果不是从太祖就奖励读书,到仁宗也即一百年之后就不会出那么多人才。人才不是一两天就可以造就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人和国家均如此情形。
关于这点,先生还讲到了唐宋代书院和明代私学的盛行,书院代表一种精神。
四、曹操败在了哪里?
这又让我想起了一点,关于三国时候曹操为什么没有统一中国,因为曹操出来招贤,不忠不孝没关系,只要有本领便录用。不讲忠孝之道,他打破了君臣伦理关系,一切礼仪制度也随即打破,社会垮了,人伦灭了,所以他不能得天下。孟子对齐宣王说,以一攻八不可能,统一之法是:“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有时不能不杀伐,但是并不喜欢杀伐。杀一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以杀人作为得天下的手段是不行的。故只有懂中国的道义和道理才可以统一中国。(说到这里提醒自己是要好好读下《世说新语》了。)
为什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因为他代表的是一种礼仪规范。周公以德治天下,故周有八百年的历史。后代的先贤如此尊崇周公,也因那是一个德治升平之世,代表了一种理想。
为什么中国的统治是外儒内法,儒家学说之所以被尊崇也是有原因的。“一人管十羊,易于十童管九羊”。少数人统治较多数人统治更为容易。
五、历史也有偶然
历史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汉武帝的即位和王莽的所谓“篡位”。
汉景帝与妾栗氏(两人脾气都不太好)生栗太子(刘荣)。一日吵架,废栗太子,立王氏为后;如不吵架,则荣仍为太子,不会是王氏子为武帝了。这是带有偶然性的,也就是“命运”之说。
王莽之父早死不封,莽读书于太学,谦虚好学,与人友善,王太后亦看重他。五兄弟死后,王太后命王莽为大司马大将军。莽有学问道德,治家好,名誉极高。元帝十六载,成帝二十六载,哀帝六载,当时人民认为汉之命运已绝,于是拥戴王莽为王。此乃禅让,并非篡位。可惜他理想高远,但无手段,只是一位迂腐且不近人情的书生,并非政治家。王莽新政,加剧了社会矛盾,所谓书生误国。这也是一个人的命运。
六、历史往往埋有伏笔,谨防自己成为跳梁小丑或历史罪人
五代时的晋高祖石敬瑭为攻打后唐需要兵力就把幽云十六州割送给契丹以此为贿赂,向契丹讨兵,并承认为契丹之子,认贼作父。后幽云十六州一直落在辽国人手中,石敬瑭每年还送对方银30万两,帛30万匹,以致契丹较匈奴、突厥、蒙古更强。宋太祖开国时,辽(契丹)已有五京。宋一直未能取回这十六州,后又为金所夺去,接着又入元之手,至元顺帝,有240年之久,直至中国统一,才回归中国。
一个人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却造成了如此深远的影响,这不得不让人警惕。
历史是一条长河,一个人自处的方式就是人格的彰显。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外不耻于族这才是真正难的。不能期望人人都能精忠报国,但谨言慎行,时刻防止自己成为跳梁小丑和千古罪人才是要紧的事。
255页的书,从远古讲到了辛亥革命,时时可见作者的家国情怀。里面还讲到了很多很多,宗教信仰、南北经济变动、南方水利发展、各个朝代的吏治、科举,晚清的政局等等,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学说。要不怎么说钱穆先生是通儒呢,没有深厚的学识修养和良好知识积累,他的史学书也很难看懂。比如对里面的经济学和土地政策我就搞不太懂,实在汗颜。
钱穆先生曾说,从现实中看问题,在历史中找答案。如若对现实丧失信心,就要去翻看历史,总会找到有益的启示。
挑战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