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饴糖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虚劳、里急(大便后仍有便意,去上大号又没有,肛门口收不起来)、悸(动悸)、衄(流鼻血)、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手脚不知道放哪里)、咽干口燥,这些都是小健中汤证。
小健中汤是一个滋补的处方。经方里只有两个滋补方:1、里阴虚时,炙甘草汤;2、表阳虚时,小健中汤。阳足时,毛孔会紧闭,不会风一吹就感冒。如果一感冒就用经方治疗,加以时日,就不容易感冒了,因为经方不仅治好病,还协助你恢复表阳,不会虚弱。
小健中汤的特征是:桂枝汤中的芍药加倍,再加饴糖,甜味入脾。六碗煮三碗,吃的时候放入饴糖再温化一下,温服一碗,日三碗。
《内经》曰:“医者,不知阴阳无以为医。”不仅诊断要知阴阳,处方亦要知阴阳。以小健中汤为例:桂枝味辛甘,辛甘发散为阳;芍药味酸苦,酸苦涌泻为阴。
桂枝芍药等量用时,就是阴阳很调和的时候,故《伤寒论》第一个处方就是桂枝汤,经方113个方子里的60%是桂枝汤的加减。桂枝相当于动脉,芍药相当于静脉,臟本身有动脉和静脉,当桂枝芍药比例等量时,臟的功能会恢复得很好。再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为例:又名去杖汤,腿脚无力是阳足阴不足,故用芍药。
胸为阳,腹为阴。这里腹中痛,故加重芍药。同样,妇人半产漏下、痛经、静脉曲张、静脉瘤都用芍药,如果病依旧,是剂量不够。还有一种奇怪的病,低头就脸肿,抬头又慢慢收回去(西医名:血管瘤),用芍药加附子两味药即可,芍药酸收,附子固表(病在表)。
《寿世保元·麻疹门》中立了一个经方,只有两味药:黄芩、白芍,等量各1钱(药粉)。张仲景用寒药来泻,寒泻撤热,在肺用得最多的寒药是黄芩,用芍药也是因为阴。阴不够时阳会下陷,麻疹发一半时内陷下去,发高热,转为肺炎。这个千年处方专门对治肺炎高热和麻疹高热,救急的。用阴药(芍药)下去把病毒提升上来,再用黄芩解毒。
总结:当发现病人静脉血液循环不好时,都可以重用芍药,如妇人腹痛、静脉瘤、痘疮下陷。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耆建中汤主之。
黄耆建中汤方,即小建中汤内加黄耆一两半,余依上法,若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黄芪建中汤就是小建中汤里加黄芪。黄芪跟人参不一样,人参是养胃阴,即胃里津液不够了。古人用独参汤救逆,救的是胃气没有的逆,吃不下东西了,一吃就吐。真正补气的是黄芪,虚劳分气虚和血虚两种。
生姜去胃里的停水,胃里有停水时,胸腔里的气无法下去,便反逆,故气短胸闷加生姜;腹是脾在管,腹满是湿很盛,加茯苓;虚劳的人一定有痰,补气同时要去痰,故加半夏。痰去掉后气机会流畅,才能把虚补回来。黄耆建中汤证本身除了病家必有的小建中汤证以外,还要加上气虚的症状。小建中汤证最明显的症候是肚子痛,因为肠胃虚寒掉。
我们有“黄耆建中汤”还有“当归建中汤”,黄耆跟当归,这两个是一个补气一个补血。当归建中汤与黄耆建中汤还有另外一个主要的辨症,就是用两手同时摸病家的脉,由于人体左边主血,右边主气,当左手的脉变细小无力时,就是当归建中汤证。如果是右手的脉很弱时,就要用黄耆建中汤,如果两手的脉同时都弱了,就不必如此细分,直接开小建中汤给病人就可以了。
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