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掌握“自我效能感”和而“积极的错觉”,并以此解释抑郁;(2)您能读出我涂鸦这篇文字的目的吗?尝试着用心理动力学予以分析,尤其是识别我所使用的心理防御机制!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它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会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情感体验。
当面对挫折和困难时,那些拥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一般都会在脑海中勾勒出幅成功的画面,他们会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行为方式积极应对问题;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头脑中往往会出现失败者的形象,往往采用退避式的行为方式。
在面临可能的危险、不幸、灾难等厌恶性情境条件时,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的程度等情感过程。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不会在应对环境事件之前忧虑不安;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更容易被应激状态和焦虑反应所唤起。
一句话总结,自我效能就是:你有多大信心完成这件事。
积极错觉是指当自我由于消极的信息而使自尊心面临威胁时,用自我概念的理想、夸大对可控性的感知和不现实的乐观等作为缓冲器,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并以不现实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夸大、个人控制的知觉和不现实的乐观主义为其表现形式。
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通过积极错觉这种方式,相爱的人可能提高安全感,强化责任同时忽视其他可选性伴侣,进而让恋情长期稳定。
自我效能感和积极错觉都是在提高自我的自尊和自信,而抑郁的人往往是由于缺乏自信、追求完美、低自尊的,当面对外在标准作为自己行为的动机时,往往会出现自我效能感低并不断追求完美以期达到外在标准,不能也不允许自己使用积极错觉保护自己的自尊,转而自我攻击,导致抑郁的产生。
自我效能感和积极错觉都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成功的画面,使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完成某项行为。老师在开始使用简书时就已经认为自己可以做到一个月内粉丝逾千,这是一种对成功的认同,成功的喜悦当然可以发出乔冠华部长那样的开怀大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