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口疼痛,一会站一会蹲,写点东西也是不容易。
试图找到最佳转变方案的努力,比如试图寻找减肥捷径、强身健体的最优方案,以及开展副业的好点子等,很容易陷入困境。我们一门心思地要找到做事的最佳方式,却从来也不付诸行动。对此伏尔泰这样写道:“因追求最佳而丢掉了足够好。”
我称之为酝酿与行动的区别。两者听上去差别不大,但它们真的不一样。酝酿意味着你在计划、策划和学习。这些都是好东西,但是它们不会产生结果。
几年前,裘叔当时所在公司的老板,从华为游学回来后,深感华为内部的学习氛围,而且各时间段,都有很多内训课可供员工选择;激动之余,向作为公司培训负责人的我,提出了企业内部培训大跃进计划,要求尽快展开企业培训早课、晚课、周末课,为员工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成长。
然而问题在于,这些内训是没有预算的,不能外聘讲师,所有课程都需要由培训部门自行规划、开发,尤其令人窝火的,是整个培训部门连我在内仅有2人,无论是课程开发,还是选聘内部讲师,都是极为棘手的事情。
当时,我向直接上级吐槽良久,(感谢曾经的领导,能够倾听我的吐槽),我很明确的表达,开发一门培训课,从需求调研开始,到设计,到课件,到讲义等等,没有个几周时间根本就搞不定;其次,就算是内部选聘讲师,从确定课程方向,到设计课程等,也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
最后在领导的劝说安抚下,我勉强克制着内心的逆反和拒绝,按照自己的整体思路,开始调研、策划、设计、收集资料,时间是花了不少,但是课程和内部讲师,却并没有开发出来。事情到后来,拖啊拖的也就把这事拖黄了。
其实想想看,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几年前和朋友一起创业,当时也犯了这样的问题,力求完美,策划、计划想了一大堆,其实任何一个计划如果落地了,或许都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然而,我们想的是很美,计划也算挺完善,然而,缺的却始终是行动,最后,除了1年的时光就此浪费,什么结果都没有产生。
变化始于18年初,公司在既不想给员工加薪调福利的情况下,又希望员工能够为了企业梦想而拼搏;于年初正式启动实施“教练培训”计划,比较坑爹的是,因为公司要持续推进这个项目,所以需要有教练团,作为教练培训的新人,我是又要做教练,又要做学员。
整个项目周期历时108天,在培训期内,每天早8点,需要对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做出计划,并发布到学员群;晚22点,需要对早上的计划进行对标,同时要写一份心得,字数不说3、500字都行,内容也不限,你想写什么都可以,只要你写的出。
虽然当时我内心对这个培训是非常的排斥,参加过的都应该知道,和洗脑也没多大差别了。然而今天我仍然要感谢的,就是这108天的总结。当初,从第一天开始,我内心就是有火的,都特么这么大的人了,还要每天写“日记”,傻不傻。
于是,在内心带着火的情况下,我没有像普通员工学习者那样,随便写点门店的流水账,凑够2、300字,而是很认真的写了1500字以上的总结,一下子把基准提高了,我就想看看,我都写这么多这么认真了,其他几个教练,你们好意思像员工一样写2、300字吗?大家一起有难同当吧。
其实当初我就是这么想的,就是我已经不好了,那么大家就都一起不好吧。(我承认我当时的心态确实不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仅仅依靠工作内容,或培训内容,很快每天就会没有东西可写了;(有过日更经历的小伙伴应该有过类似感受吧)于是我开始尝试扩大总结范围。
从工作到阅读,从新闻到热点,也包括一些感受和对一些事情的思考,我所书写的范围越来越广,从刚开始不知道该怎么写,到后来素材越来越多,虽然写的还很粗糙稚嫩,但是却越写越顺了。
当108天结束,不用在写的时候,我却有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然后,我在没有外力强迫的情况下,开始自己尝试着写;并很快的加入了,犹豫迟疑了很久的拆书帮,开始了我的训练营之路。
其实原文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少想多做,抛开完美主义;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很多人都做不到。
就像现在我的几个徒弟,基本上都到了2-3了,我知道他们工作忙,事情多,但是,我也知道,他们现在也犯了我过去同样的问题,想的多,做的少;书看了不少,课听了很多,却并没落笔变成文字,有输入却没有输出,技能始终没有得到锻炼,成长自然缓慢。
最后,我想说的是,别想那么多,“干就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