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冒出了这样的问题
0岁和60岁
哪一个更吸引人呢
或者说,更吸引我呢
[ 0岁 ]
前不久看了蔡康永的《有一天啊,宝宝》。
先跑个题说一下蔡康永,从《康熙来了》一直到《奇葩说》,一直都觉得蔡康永真是一个活得好通透的人。
很多年前看康熙的时候,嘉宾侃侃而谈,小S在一旁插科打诨,只有他坐在那里,狂笑也好,抽泣也好,调侃也好,却始终不像节目里其他的人一样,他们都是讲述者故事中的参与者,是这一段综艺剧情的参与者,而他更像是一个冷眼旁观的看客,这里不是贬义,看客,就是那种看透了世态炎凉之后以客自居但却仍耐着性子听别人说故事的人。
在我年少不更事却看了众多烂俗的综艺节目的时候,我觉得他好酷。
《奇葩说》火的时候我大概是第三季开始时才补了这个节目,后来也去看了《说话之道》的第一本,当时我觉得这本书好让我失望,每一章就像是微博里的营销号里的文章一样,好像这不是我崇拜的蔡康永老师写出来的作品啊。(但是好像是他在哪里说过,不想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别人,所以很少会很鲜明地表达某种观点,也是一开始犹豫要不要上奇葩说的原因)
当然,再看《有一天啊宝宝》的时候,我还是满怀期待的。
这本书是十年前蔡康永写给小S未出世的孩子的,整本书不长,每一句都是用和孩子对话的口吻写的。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他温柔地,近乎是类似于倾述睡前童话的方式,说出了很多整个世界的真相和人类社会的残忍。
好像是有人这么评价他的,说他已经看透了人生的本质,可是又不太想去扫大家的兴,所以就跟着活一活吧,没准儿会获得惊喜。
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是错愕的,过了一会好像懂了什么。
0岁是一个值得羡慕的年龄的理由实在无需赘述。如果人生真的可以倒着活一次,那么回归0岁的旅途一定是越来越无知但也越来越快乐的过程。把起点换成终点的时候,我会变得很有把握,甚至更有信心去处理和应对以前手足无措的场面。
有一个机会,如果可以选择从0岁重新开始,我也会很期待全新的环境会给人什么样的改变。
人们时常会惋惜和一些很美好的事物相见太晚,也会偶尔埋怨这个社会把太多的阴暗面过早地摊开在我们面前。我不敢妄言了解到这些人类自己臆造的社会规则的最佳时机,也无从查证是不是越早明白,就越能像他们所说的“融入社会”那般自如。现在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生活的态度好像都是以前经历的所有事情——无论是点滴小事还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像积木一样一块块堆砌而成的,我会很好奇说,如果从中间抽掉某一块,它会不会坍塌?换成另外一块,又会不会变得崭新而不同?
0岁好像给了我们无限可能,也给了我们很多让可能变成事实的机会,我们有对已知的了然,同样有对未知的期待。把游戏重新开始,尽管还是有一大堆的不确定和猝不及防,但又未尝不会是另一场全新的体验呢。
想回到0岁,想要重新开始的机会,往往是由于我们常常在半路才会思考启程时的目的和未来的意义,现代人爱说回归初心,呼唤本真,高中的时候我们会在作文里写道“别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但在这个世界上挣扎了很多年之后,我们有时反而会转过头对那些懵懂无知的孩童讲述我们所信奉的人生信条,所亲历的社会规则,并希望让他瞬间明白这些我们很久都没有搞清楚的问题,让他的人生能够像“有备而来”一样泰然自若,带着确切的目标出发。但我们忘记了,如果要找人性,人的本性,恰恰要反过头来向这些宝宝学习。
好像他们,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不会畏手畏脚,所以他们放声哭泣。
因为那个年纪无知,所以格外无惧。
我们和0岁的关系,就是如此势均力敌地矛盾着。
当我们开口要对他们说“有一天啊,宝宝…”的时候你会说什么呢。
如果让你变回那个无知的0岁,你会想听到眼前这头成年的巨大怪兽开口告诉你什么呢。
[ 60岁 ]
我大概是不会想到,我的人生竟然会有期待60岁的一刻。
生命诞生伊始,我们好像就在一直成长着,吸收着这个世界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在慢慢懂得的同时,又不断陷入一个个更大的迷惑里。
把“追寻”这个词语放在平凡的你我身上未免大材小用,但把“生命的意义”放在“追寻”的后面可能是最恰如其分的搭配,也是我们最恰如其分的任务。
可能这种由于追寻生命意义所带来的迷惑的过程会持续到很长的时间之后,但我觉得人在衰老前应该会有一个分界线。
抵达这个分界线的时候,不是说我们终于找到了所有困惑一生的谜题的答案,而是我们终于在这个解谜的过程中有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这些回答是私人的,并且是为我们所坚信的。
我们愿意用接下来为数不多的时间来相信我们所得到的答案。毕竟也是用了大半辈子才做出的选择,接下来就用它活下去吧。
我就觉得这种尘埃落定是一种很让人舒服的状态。没有喧哗的热血,没有刺骨的悲伤,不需要拼搏,也不用瞻前顾后。
世界生老病死,成住坏空,大概都不会再让我们去逊遁退避,飘摇的时候渴望安定,安定的时候我们才终于心定,宠辱不惊。
前一个星期回顾了一下《金婚》,刷了靠近大结局的十几集。
大概是小的时候不懂,总是在旁边看个热闹。但现在看起来倒也不一样了,我就在看完两集之后和不少朋友分享了我的心情。
我说,真的不想谈恋爱了,就直接给我一个老伴吧。
(同时在心里诧异自己怎么老成了这个样子)
“虐狗”这个词我不是很喜欢用,因为每次我确实没有被“虐”的感觉。
但是上个星期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第一次有一种被“虐”的感觉,大概就是一种觉得这样好温暖,好温馨,同时又很感动并且十分可怜自己的情绪。
特别喜欢两个老人彼此嫌弃时候的斗嘴,你来我往的,谁也不让谁。那个时候的我们再跟爱人吵架,大概就会有一本很厚很厚的旧账可以来翻了,她也再也不会说着那些听烂了的琼瑶剧台词,浮夸地喊着我不听我不听,他也不会再按网上总结的“哄女友攻略”照本宣科,来往的话语里大概会有一方断断续续的大喘气声,会有一方气急败坏滑落老花镜而导致的停顿,也会有“大半辈子”、“死老头”这些我们还没有资格用的高级词汇。
这样的状态太让人感到幸福了。
等到60岁或者更老的时候,我们会用一种坦然去面对生死,甚至会站在一个很实际的立场来考虑“我先走还是你先走”,虽然心里好像还是会有感觉害怕的角落,但是好像会少了不少顾虑,反倒添了几丝坦然。
当我们不再惮于去谈论死,自然也就会全身心地去生。等到我们终于说尽了“再不疯狂就老了”的时候,说一句“再不疯狂就死了”,可能我们又会焕发生机,精神矍铄地和隔壁老头跳完下一支广场舞。
衰老是一个不好的信号,闻之色变,但它也确实能够给我们人生中很多不安定的事物一个终于安定的机会。
我们现在痛恨的,埋怨的,却抛弃不了的是是非非,终会在某一个年岁尘埃落定。
这种确定会给我追求了很久的安全感。
正如我上面所说。
我会羡慕这两个年龄中的某一部分,也可能正因为我们不在这个年龄点上,所以无比神往。
人是会左右观望的动物,我们在路的中间,可能未来五年、十年我们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都完全看不清楚,没有任何的讯号和线索,迷茫的时候我常常会产生这种自作多情的选择,0岁和60岁,让我现在去体验,我会选择哪一个年龄去体验。
我之前有想过在结尾发出把握当下的正能量鸡汤,但还是算了吧,这个道理反正大家都懂。
18岁是很多人艳羡的年纪,但我们匆匆忙忙地也就那么地过去了。年龄的数字很抽象,本身也就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我们称赞某一个人生节点,常常是对处于那个节点人们某个生活状态的向往。
回归现实,这无疑是一场一厢情愿的幻想,没有意义,也没有答案。
今年我19岁,还没有决定好回到0岁还是变成60岁,或者是其他年龄。
也想问问你这个问题。不许说它无聊。
一个无聊的问题如果很多人都来讨论,那它就不会无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