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954625/c349eb799627bb7f.jpg)
时间二月,年更近了。任正非在自媒体上讲"过个屁年",很能代表当下心情,想起二十多年前的部电影《过年》(貌似是赵丽蓉,李保田演的),讲的是东北一家人过年期间发生的事情,故事的结尾是老两口锁上大门,坐着爬犁,老太太问了一声"还回来吗?"剧终。
成年后对于"过年"的记忆,每每都在成年人的世界勾心斗角的过程中度过,很不爽。从大年初一到年十五,从给小辈压岁钱的计较,到走亲戚的礼品购买分配的不堪,以及前两年老大在大过年的日子到父母坟前的哭泣,和迢迢千里回去过年当日被老弟驱逐出门过年的尴尬,以至于对于过年的感受,再也没有久别未见的迫切和感动,疏离淡漠的屏蔽再也没有春节回家心理。尤其是今年当下状况,经历的冷暖,年对于我来说就是"屁年"!有啥好过的。
已经好几年没回去过年凑热闹了,真的没这想法了。由于生活空间的变化,生活观念的差异性,成年人世界固化已经很难用语言,过年的气氛来链接起所谓的亲情,我这家庭有些特别,父母去世早,兄弟姊妹们都是在野草般野蛮生长的过程中长大,性格和价值观差异很大,不善于沟通,漠视彼此的冷暴力一直是贯穿在彼此之间的常态,谁都看不上,可谁都没啥成就,成就了平庸,狭隘,自私的外人印象。平常的日子没觉得什么,尤其是在春节和遇到什么变故的状况下,呈现的特别明显。袖手旁观,伤口撒盐,没有大局观念,这也是淡化的回去过年的情结所在。
曾经也不理解老大春节到父母坟前啼哭的心情,但经历了这么多世事无常,在家庭氛围里我们忽略了作为成年人需要遵循的规则,在社交场合上还能意识到群体的协从,而在至亲的人群中无所顾忌,胡言乱语,信口伤人,为了省那点微不足道的锱铢钱,和所谓的"个性",诋毁过年聚首的情谊。"少家教"是二姐家的说法,诚然我们因为父母早逝缺乏成长上的教育,但是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所受的教训并不是教育缺失的口实。"无明"的表现即是教育缺失的写照。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再说电影《过年》,和影片相比,我们家也不是没有优点,起码不那么乱。没有父母,也就没有影片里兄弟姐妹几个绞尽脑汁谋划老两口那份爱心,老大媳妇的持强,老大女婿的无耻,老三吃父母理所当然,小四的好吃懒做的奸诈。看看这些,试想自己父母在的话,我们家会怎么样?打的也像影片中打的鸡飞狗跳,不敢想。
![](https://img.haomeiwen.com/i5954625/b2d8c7601cb433fd.jpg)
过年,春节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成年人的世界彼此固化到没一点变化,没有好久不见亲切,也没有微醺后的畅聊;只感觉曾经襁褓中的下一代已经长大,只是感觉作为长辈压岁钱的付出。都说是上一代是下一代的样板,疏离的亲情会影响到后代的情商,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大人得有这个责任义务。
新年的伊始,固化的过年程序,疲于应付的相聚口实,每每会祈望来年的好收成。这是记忆里"过年"的节奏,索然寡味,无趣。其实有时候觉得,相互不打扰是很好的相处方式,当然是对于我们这家没有父母牵挂,平常也疏于往来,遇到点事也相互指望不上(至少可以远离落难时的冷言恶语侵害),比较适用。有时候觉得,以后的相聚或许就是,谁谁的葬礼上流下失去亲人的泪水。唉,伤感了。
其实我们姊妹们之间年龄岁数相差都不大,或许是因为疲于奔命应付生活,导致的缺乏关心旁人的心,也或许在生活的这个大学我们只是初中生的水平,生活事还真不是读几本鸡汤文学就能处理好的。虽然我很欣赏民国文人的"…贫贱不移,富贵不淫"风骨,但在无助现实里一次次为亲情,为了大家是父母早逝的血脉至亲以堂吉诃德式而努力,结果即是南京话里"呆逼"式人物,受伤。
当然,我还有这段时间时不时周济他老舅的外甥,我也相信这是大姐的心意,寒冷的冬日一份暖暖情谊啊。
结束语:过年了,祝福我由血缘,婚姻,工作,社交,学习,网络构建起来生存生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都老矣,尚能几顿饭否!
寄语2018年春节
![](https://img.haomeiwen.com/i5954625/819142926d538d69.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