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的发展历程十分漫长,其基本的发展轨迹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坐落于新津的宝墩遗址与良渚古城昭示着早在四千五百年前的先秦时期,巴蜀文化就已经进入到了由古文化的积累发展到古城文明诞生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神秘的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所展示的青铜文明印证了古巴蜀人“古蜀仙道”的古老信仰的存在,道教思想就衍生自这些理想化的浪漫主义信仰。而这些独特的艺术思维和想象,也显现出了巴蜀文化“自古出文宗”的闪亮特征。而在巴蜀文化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从秦汉一直持续到唐宋时期的第二阶段更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个阶段,巴蜀地区依托其得天独厚的丰庶自然条件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称号,并以其富饶和宜居孕育了优越的农耕文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样丰饶的条件下,巴蜀文化发展得越发成熟和自信。而因农耕文明持续的长久性,赋予了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的特点。在元明清时期市民社会下层民众文化初盛的第三阶段里,川剧,茶文化,川菜等独具巴蜀地方色彩的下层民众文化也开始大放异彩,并伴随着官学之外的书院教育的兴起,形成了巴蜀文化从上至下雅俗并济、立体多元的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