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酒局不断,饭桌上的觥筹交错让人觉得恍惚,在嘈杂喧闹的房间角落,我陷入一种深沉的思考中。
转眼间2020年竟只剩三个月了,回顾这一年,发生了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每件事都足以写一部大书,而我们作为事件的经历者,甚至作为事件的主人公,似乎依然是云里雾里,依然浑浑噩噩过日子,显然这是不应该的,我们应当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放眼四海,如果要挑一个最感性的民族,那一定非华夏民族莫属了。
中国人身上有一种深植骨子里的悲。这使得我们在看待任何事物的发展时,都不免悲观地预见到它最终的命运,这个预见是如此清晰坚定且让人无法反驳,那就是无论此刻呈现在你眼前的事物是什么状态,最终都会走向终结和毁灭。
这不能怪我们的人民,中国历史实在太浩瀚且漫长了,随便摘来一段通读一遍再放回去,就像一棵刻满文字的竹子,一节一节读下来结果发现上面的故事都是相似的,历史就是这样,是相似,是重复,是循环。
基于早早认识到这一点,中国人比其他民族有了宏大的历史观。每每遇到某个重大事件,中国人往往会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平和的眼观看待发生的一切,最后得出结论:这不过是个历史节点而已,就像竹子的竹节一样。
这种历史观直接影响了中国人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看法,也成了中国人易悲的间接原因。
举一个例子:看到“春花秋月”这样的美好事物,中国人也会无故悲伤起来,因为看到鲜花盛开,就想到它凋谢的样子,它开的越娇艳,我们越是伤怀;看到皓月当空,就想到它盈后必缺,它越是皎洁圆满,我们越是觉得遗憾。
酒后读晏殊一阕《浣溪沙》,里面有句云: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物人非,今非昨,在苦难和不幸面前,我想除了无用的悲伤和叹息,珍惜眼前景和身边人,将短暂的美好视作坚强生活下去的理由,才是我们应该且唯一能做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