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刚刚会说话时,很喜欢听故事,没有时间常在他身边,就花790元钱,买了一台双卡收录机。1983年,两个人一个月的工资合起来接近100元,买收录机拿出了所有积蓄,这也是家里第一件贵重家电。
有了收录机,定点收听小喇叭和孙敬修爷爷讲故事,我还买了一些磁带,给儿子录制一些世界著名童话、国内一些名家的儿童作品。时间长了我发现,相对收音机里的节目,儿子更爱听我给他录制的故事,尽管发音不标准,带着明显的口音,但这是他熟悉的、最喜欢的声音,他百听不厌,几乎入迷。
我上班,把儿子送到姥姥家。收录机和磁带都摆在姥姥家的箱子盖上,四十几盘磁带编上了号,他能记住哪个里面有什么故事,会挑一盘想听的,自己装在磁带仓里,然后趴在箱子盖上,一听就是半天。姥姥说,这个孩子真让人省心,不吵不闹的,就是爱听故事。
儿子手重,时间长了,收录机磁带仓开关的那个卡子都已磨松,他爸爸找了一个塑料垫,用502胶又给粘补好了接着用。
四岁左右,教他拼音,他对那些字母很感兴趣。后来买回来许多注音读物,他拿着这些书,自己可以看故事了。
多听和读故事,我感到对儿子的帮助很大。不到两周岁时,过年我们带他去奶奶家。抱着他外出,远山近树、村庄道路,到处都是白雪,他趴在爸爸的肩头,眯缝着被晃得睁不开的眼睛,突然就冒出白雪皑皑的词来。更小时,晚上看到天上的月牙儿,他也会说出月儿关关(弯弯),这都是听故事潜移默化的结果。
上学后,就读的也是企业的子弟学校。教他们的老师,大部分是本企业职工的子女,下乡抽调返城,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师函授,被安排进学校当了老师。
这些老师爱心有余,但没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教起课来水平还是有许多欠缺。
儿子一年级时,上体育课逢上阴雨天,不能户外。这时体育老师就问坐在座位上的小同学:谁能给大家讲个故事?
很多孩子不好意思,纷纷低下头来,这时儿子兴奋地举起手来,他要给讲。有了这样的机会,儿子便爆发了他强烈的表现欲,一个故事他也记不完整,但他可以把记忆中听到和看到的故事串联起来,就这样指山卖磨,体育课成了他的故事课,讲到不靠谱处,同学和老师都会跟着哄堂大笑。但大家还是喜欢的。
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渐渐的,儿子收获了一批拥趸,小学一年下半学期,儿子被同学推举为班长。他们班级里四十个学生,他得了三十七票。
当上班长回到家里那天,他很兴奋,在屋里来回踱步,边走边说,我自己还投了自己一票,还差三个人没有选我,他们是谁呢?为什么没有选我?
我坐在沙发上,对他说,有三十七票,很不错了,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你,现在是,将来是,你要有这个心理准备。
![](https://img.haomeiwen.com/i17954881/f79bfd2110ba5ca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