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王继位不久,北邻燕国发生了内乱,燕王姬哙[kuài]受苏秦族弟苏代一干人等的蒙蔽,效法尧舜将王位禅让给了阴谋家子之,而且不是做做样子,还将国内重要官员的印信重新交由子之分配,助子之坐稳君位。这一安排引起了太子姬平一派的反抗,经过三年的准备,姬平发动兵变准备驱逐子之,齐宣王也应姬平之邀派齐将匡章出兵援助,不料姬平兵败而亡,但子之统治不得人心,齐军轻易击败燕军,进驻燕国国都。
这时候齐宣王面临着一个很迫切的抉择:要不要吞并燕国。如果拿下燕国,其余诸国不可能放任齐国坐大,必会合力讨伐,自己究竟能不能应付?如不拿下,放弃如此良机又心有不甘,于是来问孟子。有人劝寡人不要取燕,有人觉得当取,我觉得,燕国和齐国一样都是万乘之国,不是软弱可欺之国,但我们出兵五十天就收战胜之功,纵然将勇兵强,何至于如此之速,所以必是天佑齐国。天予不取,反受其害,寡人认为当取之,夫子意下如何?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答道,是不是天予试观民意即可知,攻下燕国而燕民欣然归附,那么就顺应民意而取燕国,如武王伐纣一般。但如果攻下燕国而燕民不悦,怀恋故国,那么也还是要顺应民意而勿取燕国,就如文王一般。文王其时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殷商并未尽失人心,所以文王还是以服事殷。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国力相当,实难速胜,可燕民箪食壶浆犒劳王师,以致速胜,原因无他,燕国暴政残虐,人民避之就如水火一般。如若齐军到来后虐民更甚,水益深,火益热,情势自然也就随之逆转。故:“民罔常怀,怀于有德。”
箪[dān]是盛饭的竹器;运是转换的意思。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感觉孟子还是偏向夺取燕国的,但他告诫宣王要以民意为本,民意即天意,可惜宣王被巨大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以利为先,并未听从孟子的规劝约束齐军,导致齐军后来的败退,也为三十年后燕国复仇致齐国几近灭国埋下伏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义,君子小人平日也许难辨,但临事必易分辨,小人遇事必倾倒,不倾倒,便已是君子之质了。
我是震词,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哦,文章内容尊重任何形式的反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