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问
小白兔在读一本课外书,碰到了一个新名词,跑过来就问这个词什么意思。我并没有告诉她这个词的意思,而是让她继续阅读。这个词出现在文本的前半段,小白兔还没有阅读完整篇文章。阅读完文章,就会明白这个词的意思。我告诉小白兔,“碰到不会的问题,不要急于问这个词的意思。耐心的读完,你就会明白这个词的意思。而且这个词的意思并不影响你的阅读。”我没有告诉小白兔这个词的意思,她继续阅读,后来,她告诉我这个词的意思已经懂了。我告诉她,“随着年级的增高,会遇到很多不懂得东西,不是所有的值得问别人。而是需要经过努力辨别之后,把值得问的问题提出。不懂得问题,有时候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很多时候,陌生的词汇不过是为了迷惑解题的思路,根本不影响解决问题。碰到陌生的词汇,可以通过阅读全文,或者通过上下文联系去揣测它的意思,这是一项基本的能力。”
在我们的教育文化中,总是鼓励孩子遇到问题主动问别人,而且也认为爱问题的学生都是好学生,都比较好学。这样的鼓励把学生带入到了一种误区。学生会认为遇到不会的问题就问别人只是一种优秀的道理,尤其有一句名言是“不耻下问”。这种错误的引导让学生对于问问题有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不会就可以问。这样的询问不但不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会为学生养成一种懒惰的思维,一种肤浅的思维方式。我们很多学生的思维方式就是出于肤浅的这个层面,遇到问题就只知道寻求别人,却不知道问题的解决的实质是学生本人的成长,尤其是思维的成长。没有经过学生本人的思维,怎么可能有成长呢?
因此,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拿去请教别人。请教别人的问题是经过你的努力思考之后,已经没有能力去解决,而且已经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这样的询问一定会帮助你成长。如果拿到问题,没有经过任何的思考,只是感觉到不能够马上做出来,就马上打着请教别人的名义去请教别人,这样的行为只会浪费彼此的时间而已。碰到问题,你首先需要认真的分析问题,思考过去解决类似的问题经验是什么,有没有类似的经验可以借鉴,如果没有可不可以查阅相关的书籍,可不可以借助网络……总之,在能力范围内能否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能够
找到,这样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始终要知道,遇到问题最终就是为了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慎重的考虑,如果没有能力解决,这个时候可以请教,这样才会是一种高质量的请教。不要鼓励孩子和学生去和别人请教一些没有质量的问题,这样不会提升孩子的能力,相反会限制孩子的成长,养成一种懒惰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爱问肤浅问题是一种思维懒惰的表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