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今年6岁了,在家人眼里他非常聪明,对什么事情都掌握的很快,大概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楠楠妈妈却很烦恼,因为楠楠总是特别好强,做什么都要争第一,但要是遇到困难了,或是一下子受打击了就一蹶不振,还特倔不听劝导。
让我们一起看看针对这样的状况,家长们又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孩子的“输不起”源于与生俱来的“好胜心”,因为不能客观看待自己,所以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通常会有两种表现:
表现一:一些孩子面对挫折、失败,他会回避,逃避困难。
表现二:性格急躁的孩子一旦在游戏中输了,就会大发脾气,哭闹以示宣泄。
不怕孩子输,就怕孩子输不起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这种表现是“去自我中心化”尚未完成的结果。
在2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开始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对喜欢的东西要“占为己有”,想要所有人都“对自己最好”,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
3岁之后,孩子逐渐有了和同伴交往的经验,开始“争强”,希望自己是“力量的象征”。一旦未能如愿、要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坏情绪、坏脾气就爆发了。
孩子的“去自我中心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帮助。如果粗暴地对待孩子“输不起”的行为会让他感受到更深的挫败感,其不当行为也很难得到纠正。
当遇到孩子“输不起”的情况时,家长应该如何回应孩子,才能真正帮到孩子呢?
01 正向疏导孩子情绪是关键
首先是倾听,引导孩子把情绪说出来,不要憋在心里。其次,对于孩子的情绪表达要给予回应,表示“理解”和“认同”。
但是,接受“坏情绪”不等于接受“坏行为”,在舒缓孩子情绪的基础上,要正确引导孩子懂得社会规则、建立好习惯。
02 培养孩子的“逆境商”很重要
孩子“不愿输”、“不想输”并不是坏事,但是“不能输”、“输不起”就很容易成为“偏激的固执”。
培养孩子的“逆境商”,让他明白“失败”“挫折”都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而不是万丈深渊。帮他分析这次“为什么会输”,下次“怎么做可能赢”,让输的结果变为下次赢的动力。
03 角色扮演,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家长可以在游戏中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孩子体验——失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父母可以先“扮演”赢的“角色”,并告诉孩子是通过什么方法赢的。
尔后“扮演”输的“角色”,并告诉孩子:我已经尽力了,输了没关系,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啊!下次找对方法就能赢了。
04 多关注孩子,而不是挫折本身
孩子强烈的想赢的需求是内心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认可,而孩子早期的自我价值的来源大部分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
如果一个孩子幼年的生活中,缺少关心,总是被评价和比较,被贴标签,常常被忽视等等,这些心理映射最终也会反应成强烈想赢的需求。
对于孩子“输不起”的问题家长应该客观地看待,不要过多的呵护,也不要有意制造挫折让孩子尝试失败的滋味。
运用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从自己身上解放出来,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感受失败的滋味,他就不会那么抵触,也不会那么伤心!
在孩子慢慢习惯这种思维模式以后,等他们亲身经历失败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就能足够强大到接受现实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