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高家娘和我娘的娘家是一个庄。我娘嫁给我爹还是黑高他娘保的媒,我爹我娘撮合而成时,我爹还是个学生,因为我娘瞎字不识,所以特别稀罕有文化的人,当黑高他娘把我娘介绍给我爹时,我娘满心欢喜,一口应允下来。我娘嫁给我爹时,我爷爷家真穷,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吃饭都得站着吃,连个木墩子都没有。娘说后来回姥姥家,把姥姥家的两个小板凳带回来,一直使用很多年。
我娘比我爹大三岁,“女大三抱金砖。”我娘嫁给我爹的第二年,产生了我这个“金砖”。后来我才发现,我哪里是个“金砖”,出生在贼啦穷的那个小山村,我就是个坷垃头,充其量是一块砖、一块铁,长大当兵,军官转业,哪里需要哪里搬,哪里需要哪里撇,辛辛苦苦干到营,回到地方等于零。
直到现在,我才发现,我确实是八十岁老娘的“金砖”,老娘看我比“金砖”还金贵。特别是我爹三年前驾鹤西去,留下不识字的老娘一人坚强坚韧地活着,八十岁的老娘倒成了我的“金砖”,我走到哪,把老娘带到哪,也应了农村那句老话:“你养我小,我养您老”,人生就是这样,世代轮回,天伦之乐,图个安稳。
这扯得有点远了吧。扯了半天还没有扯到正题“抱鸡”上。好像“过桥”有点“过”了。其实不“过”,我想的更多的是交代写作背景,是讲我小时候生在农村,家里比较穷。“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直到现在老娘还常说这句话。那时候农村生产队里倡导农民种红芋,就是《七品芝麻官》里那个唐成唱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里“红薯”。煮红芋,熘红芋,刮红芋渣子蒸窝头,蒸红芋叶子、炒红芋梗子,做红芋糊糊,那时候红芋是个宝,家家吃红芋,谁不吃饿死谁。
不扯了,太长了。扯扯拉拉的,小时候农村的事扯不完。那时候一穷二白,没有改革开放,没有科技发展,农民只知道种地,土里产白玉,地里长黄金,红芋就是地里长出来的“白玉黄金”,家乡人觉得红芋比较金贵,家家户户有红芋窖,有长方形的,有圆形的,我小时候和村里小伙伴捉迷藏,藏在红芋窖里上不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红芋窖里呆了大半天,急地老娘找了很长时间才找到我。小时候家里穷,文化条件差,但有很多快乐的回忆,甜蜜的记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谁也偷不去。
说到“抱鸡”的事,源于白天与老娘唠嗑。娘说现在咱村里年龄最大的就数黑高他娘了,103了,还活得铁结实。我笑着说:“您和她都是一个庄上的,一定要像她学。”这时候,娘说到黑高哥结婚时我“抱鸡”的事,问我还记得吗?我说记得不太清楚了,只知道那时候年轻人结婚时兴“抱鸡”这一民俗,后来破除迷信,就不兴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作为十二生肖的“鸡”排在第十位,鸡在我国民间活动与民俗文化中体现得丰富多彩、多姿多样。鸡因其启明而鸣,为人类带来光明,所以每年的元旦,即新年第一天叫“鸡日”,谐音“吉日”高照,新媳妇生小孩过满月,要吃“红鸡蛋”,清明时祭奠先人要吃“白鸡蛋”,兄弟拜把子要喝“鸡血酒”,过节时村里流行“斗鸡”取乐,最奇特的当属家乡“抱鸡”风俗,沿袭先人曾有公鸡代替新郎成亲陪洞房的古老民俗。男孩家娶新媳妇定日子,如果男孩在外当兵、打工、干活回不来,为了不耽误良时吉日,男方家人要挑一只强壮的公鸡代替新郎与新娘举行订婚仪式。结婚当天,男方要选一英俊男童子抱一只公鸡随接亲队伍到女方家接新娘子。接亲队伍庞大,有“大老知”、唢呐班子成员、媒婆、伴郎、礼宾和抱鸡的童子,后边还有花车、炮车、礼车,队伍浩大,人员众多,热闹非凡。到了女方家,女方“大老知”要提前安排挑一只芦花俊美小母鸡交给男方来的抱鸡童,和公鸡配成一对,再随花车和新娘子一起接回到新郎家,这才算完成新婚礼俗,因鸡与“吉”谐音,“抱鸡”即“抱吉”,图个吉利,是当时结婚的礼数和风俗,不可少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娘说,黑高哥结婚时,就选我“抱鸡”。说黑高家娘那个大娘,非常小心细致,精心选一只强壮的大公鸡,足有七斤重,我当时就七岁,大娘怕我年幼贪玩,担负“抱鸡”任务时“失职”,担心鸡跑了。完成“抱鸡”任务,如果鸡跑了,那是大事,“鸡飞蛋打”不吉利,“抱鸡”最怕鸡飞了、事黄了,所以,大娘特意给我预备一个面袋子,在袋子下边剪成若干个透气的小孔,用红绳拴住公鸡的两个腿,再把公鸡塞进袋子里,扎上口袋,系在我的腰上,叮嘱我不到新娘家,路上不要解开腰上的绳子,我一一照办,认真完成,非常虔诚郑重,那是我第一次接受如此重要的社会任务,圆满完成“抱鸡”任务后,还可以得到一定的“赏钱”。
在中国传统的生肖文化中,鸡被认为是一种承载着德行与正义的动物,鸡与“吉”谐音,为吉利吉祥之物,在古代的神器和服饰中,鸡为常见图案,它是吉祥光明的使者,在古代有很高的地位,《尔雅》中称鸡有“五德”:“首德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战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告者,仁也;鸣不失时者,信也。”问、武、勇、仁、信,被称为鸡的“五德”,其中,文、武源于鸡的外在形象,而勇、仁、信则取自于鸡的习性和内在品质。娘说:“鸡打鸣,最准时,不偷懒,讲信用。”小时候,娘给我讲“周扒皮偷人家的鸡”的《半夜鸡叫》故事,我还记忆犹新,其实,娘没有上过学,但不等于没有文化,有很多道理,有文凭高学历的人也不一定懂得,更不容易做到,娘的许多“金句”我都记在心里,哪天我都一一阐释,写在简书里,让沉默已久娘的“金句”闪亮登场,照亮更多的人,温暖更多的人前行。
随着时间的流逝,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抱鸡郎”,现已是鬓微霜,又何妨?回首当年少年郎,养儿始知报娘恩。现在能陪老娘叙叙旧,拉拉呱,开开心,说说小时候的苦事、难事、糗事、糟心事、快乐事,现在都是个幸福的事。有老娘“金砖”当“压舱石”,我的生活没有俗气,没有虚荣,没有奢求,更有底气,更有硬气,浅浅的日子暖暖地过,这样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