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简书看了一篇文章,说的是作者如何敏锐的捕捉到每一个想法和念头,把它写成文章的事情。
看了作者的敏锐的觉察能力,突然发现好像的确是这样,当坚持写作的时间越长,我们越能捕捉到那些在大脑中一闪而过的念头。从而把这个瞬间的念头进一步演绎,联系,思考和已经有的一些知识建立联系,一点点形成立体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回路。
我想,所谓开放的思维大概就是大脑中不止一条固定的单一的唯一的反应模式,而是当一件事情发生,大脑中有很多种可能形成。当一件事情发生,我们不仅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能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能站到主人公的角度看待,也能站到小人物的视角;既能同情别人的遭遇也能理解别人的选择。
我们的大脑神经回路四通八达,任意链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对外部的每一个反应都是神经回路,而大脑遵循省力原则。所以对于类似的情况会形成固定的神经回路来应对这个情况,并且随着反应次数的增加这条神经回路会不断加强。直到出现一个类似“黑天鹅”的事件去让我们质疑这条神经回路。
对于已经形成的那些牢固的神经回路除过一些特别的事件可以让我们质疑之外,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主动觉察,理性质疑,刻意剪断这种关联。归根到底需要的还是审视自己的能力包括思维习惯,价值倾向,行为方式,语言特点,情绪雷区等。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这种审视就是觉察就是观察就是质疑就是打破僵局克制惯性寻求一种清醒的生活方式,去发现作为人的价值和内心真正的渴望。这些在追寻人生意义的问题上永无止境孜孜不倦。
人们每天大脑中有差不多两万个想法。正是这些想法在塑造我们,形成了我们的意识思维语言行动变成了我们的细胞神经骨骼肌肉,最后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能敏锐的关注每一个想法,并且观察这个想法的来龙去脉,看着他来,望着他去,看着他引起新的想法,看着他找到旧的故事,当然这些想法中也有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全新的想法特别的想法。
我想对于这些灵感和特别的想法我们能加以及时的把它记录下来的话某种意义上说也将是我们的思想的发展脉络。同时让这些内心活动变成文字,以后看来也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