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干什么都用微信了。发信息挺方便,却也着实让人烦。
后来有人嫌信息传递的太慢,还建了不少群。规模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浩浩荡荡。我猜您的手机里也是一堆微信群吧。东拉西扯地,一天就过去了。看消息、回消息、惴惴不安已经成了每天生活的新常态。貌似很忙,却忙得缺乏实质内容。现在我一看到微信的红点就紧张,但不看又似缺少些什么,于是一头扎进去看个究竟。原来是有人在群里艾特我,我得往回翻半天。越过大家转发的小视频,翻过成篇的心灵鸡汤,再闪过惊世骇俗的养生秘笈,又扫过一票人生哲理,才能够觅得艾特我的那个人。才发现,艾特的是 所 有 人!
渐渐地我发现微信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了。它已经成为很多人学习的途径、知识的来源。也确实有很多人写公众号。那里面的很多文章确实也是人们所说的万字雄文。巧的是熊文里面都是各种划重点,圈要点。好像生怕你错过他的核心内容。也似乎在帮助你瞬间直达灵魂的精髓。这就像东方明珠塔上的高速电梯,几十秒就送你到塔尖一样。读者们就各种转发,分享。实话,我从来都是看个标题,很少有看完第二段的。后来呢,标题也懒得看。因为那里的文章的这种属性,编辑们就在挖空心思想出各种新奇的、吸引人眼球的标题,标题党应运而生。不是说知识不能分享,也不是说在那里写文章、读文章有什么不对。问题在于,阅读行为和知识的获取方式需要一种仪式感、一种完整感、更需要一种孤芳自赏。清先别着急拍砖,也许我想多了。这有点像在图书馆看书和躺在床上看书的区别。很多东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懂的。你用一种杜撰或大白话的方式说出来,貌似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殊不知这所谓的创作过程恰好是对原文愿意的某种歪曲。原有的意境也不能皆尽展示。同时,解释一种深邃或意义深远的文字对于浅白的口语化表达来说,实为一种挑战。但现实情况是,敢于挑战或勇于分享的人还真不在少数。再说网上铺天盖地的养生术、中医经验等等。过度的曝光率和无限拉低的准入门槛,已经使这种古老的传承变得岌岌可危。当所有人都在谈中医的时候,也许就是中医的终结。精华的传承往往需要上千年,而毁掉它只需要短短的瞬间。
很多人看完微信的长文后,也有点写评论的冲动。但当输入法键盘弹起的一刹那,竟又没有什么可写。于是乎又把那文章翻了一遍,找出了一点信息。通过头脑里的简单的复制、粘贴在回复区糊上了自己的留言。我也经常看各种评论区的留言。其实超过三行的都很少。第二种情况就是一个人每天要看很多篇文章,如果每个文章都驻足评论一番的话,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你难道没有感觉,一个上午的时间总是那么短,很快就11点了。而过了11点,一天就基本宣告结束了。至少到下午一点之前,人们通常是无事可做的状态。就算有事做,也基本上属于磨时间的那种。吃过了饭以后、四处溜达溜达、玩一会手机或者睡一觉,也就一点了。
再说微信里面看通知的人。我其实就是那种经常艾特所有人的人。后来我发现,每次我发完信息,都会有很多人第一时间回复我:收到。就算我仔细标记处:此条信息不必回复。他们也还是一路收到到底。难道他们都不会认真地看一下我发的是什么通知么?后来不管我发的是好消息、坏消息、赞赏抑或是批评,收到的永远都是两个字:收到!原来,长期重度使用手机,已经培养了人们的一种习惯,那就是瞬间展示自己的步伐,我可以跟上、我在看、我在听、我在关注。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提高自己的。但根据我的观察,我周围的人已经有很多年没读完一本书了。而数据告诉我们,有些国家的人们年均读书的数量是xx。他们也从来不讨论阅读或发表什么不同的声音。他们谈论的话题和生活的方式很相似,都是眼睛看得见的和嗅觉够得着的。已经完全沦为手机的仆从。长期的“收到”行为已经使他们不能够拥有理性的判断。每每看到一篇所谓的美文,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收藏或转发,而不是花一分钟品味一下它到底好在哪、说的是什么。被分享的人会不会有兴趣。后来呢,看了标题就转发了。那个标题也成了他们能够阅读的最长记录。而看到的人又是一群猛烈的:收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