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前些日,朋友圈被范雨素刷屏,范雨素何许人也。
范雨素,湖北人士,在成名之前的身份是育儿嫂,一个婚姻不幸独自抚养2个女儿的女子。一生坎坷、命运曲折。可以说,作为一个女人,她的人生是不幸的,没有丈夫呵护,一生飘零。
但是从其自述不难看出,范雨素是一个极其不服输的人,有个性,有梦想。她的心里一直藏着一个文学梦。她的大哥哥考了几年大学没有考上,立志当文学家,想通过写作跳出农门,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范雨素的文学梦呢。只是在她那样的家庭里,5个孩子,大姐脑膜炎,小姐姐小儿麻痹症,大哥一心要做文学家,文弱的父亲无法用自己的双手养活她们一家人,仅靠母亲撑起一个大家,求得温饱已属不易,怎还能啬谈梦想,接受高等教育,还想妄图谈文学。这样的家庭状况,注定了她命运多舛的一生。
她要实现她的梦想,必须自强不息。是的,如果她象很多农村女子一样,接受命运的安排,在乡下结婚生子碌碌一生,不曾力图去抗争,也许也没有她的苦难,也就没有她的故事。
范雨素十二岁即敢离家出走了,这在80年代初可以说是相当出格的一件事情,可以看出来,她是个敢作敢为,且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并不甘平庸的女子。
她的文字朴实无华,甚至毫无逻辑可言。但情感真挚,让许许多多的人产生了共情,也可能让部分人产生了优越感,怜悯等。所以,一时之间,范雨素的文章被广泛传播。
“我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颇为拙劣”,开篇即让人同情心爆棚。不管命运如何蹂躏她,她一直都坚强的活着。丈夫家暴,离开夫家回到娘家,娘家已无法容她,她只能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到北京。
就算这样被生活折磨,她依然有机会就写东西,“工友之家”开设的文学课,她坚持听了一年,可见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她就是想要写一些东西,也许没有技巧,也许辞藻不够优美,但是她从来未放弃,从未放弃学习,写作。
只是不知道,范雨素未来会如何?能走多远呢?会成为第二个余秀华吗?
贰
我想起了沈从文,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文学大师,也是种下了梦想的种子,坚持学习,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成了大学教授,而且在文学和历史研究方面造诣颇高,成绩斐然。
沈从文先是参军,脱下军装后的沈从文渴望上大学,便来到北京,但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又没有经济来源,于是他只能到北京大学旁听。作为旁听生的沈从文,就这样完成了他文学素养的积累。
到抗战前夕,沈从文已经完成了多部作品集,32岁那年就完成了《边城》的创作。若没有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又怎么能有这些成就呢。
“千方积雪,高山皆作紫色,绵延数里,林中皆是白屋顶”,语言朴实无华,但只寥寥数语,一幅雪中的村庄美景便铺第开来,让读者享受这份静美,是一个写作者写作力的表现。所以,即使只有小学文化,但他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完成了自己文学素养的沉淀积累。呈现给读者的内容,并不逊色。
不断学习的人,即使起点低些,坚持不懈的努力也能有一番作为。
叁
脑瘫诗人余秀华,6岁才能走路,小的时候只能爬行。19岁那年,象大多数的农村女子一样,由父母包办,嫁给了比她大12岁的丈夫。
后来她开始写诗,坚持不懈的写了16年的诗歌,直到16年后才被大家所熟知。
39岁出版第一本诗集,尽管文学界对她的诗歌褒贬不一,但她的诗歌销量达到了10万冊,是20年来销量最高的诗集,再也不象其他诗人阳春白雪般的诗作,她作品的热卖证明了诗歌也是有市场的,前提是接近生活。
不管这是不是由于营销的结果,但是她至少让诗歌如此的贴近大众生活,让普通大众欣赏诗歌,并愿意消费诗歌,这不管是不是她作品本身的力量,至少她真正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创作还被世人认可,这种接地气的作品,很多受了高等教育的诗人因条条框框的限制,反倒未必能做到。
余秀华的经历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女诗人,美国的艾米莉·狄金森。她从小接受宗教教育,没有接受过高深教育,只在女子中学读书一年,20岁那年开始写作,此后闭门写作30年,生前发表的诗作才7首,生前并不被世人认可,直到去世4年后,第一本诗集才出版,一个孤独的诗人,为世人留下了近1800首的诗歌。
不过余秀华比艾米莉·狄金森幸运多了,余秀华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了自己身份的华丽转变,且写而优则演,涉足影视剧改编,将自己的一生用影视作品的形式呈现给世人。
虽然她是一夜之间迅速走红,但事实上她的走红都是有积累的,抛开她诗歌本身带给人们的争议不谈,如果没有她16年的坚持积累和当初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也许再怎么炒作,如果没有能呈现给读者的作品,那她最终也只能昙花一现。
你知道,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坚持是通往自己梦想的唯一途径。永远不要放弃你的理想,深深切切的爱,并为此坚持,总有一天,命运会象潘多拉魔盒一样,当你经历了疾苦磨难之后,终究会给你希望,回馈给你欢喜!
End
感谢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