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一个系列,关于入职一周年的感想,一作总结、反思,二聊作纪念。
这是前传。
前天晚上,大学专业群里,我喊了一句「周六晚上我们聚个会、视个频吧」,看到这条消息的人不少,承诺「不见不散」的没几个。你看,工作一年后,大家都懂得给自己留条后路——有空就见,没空就算。怎能还像个愣头青一样,把话说死呢?
虽然都没说要来,但到点,该来的还是都来了。视频一开,来自天南海北的比特信息,同时涌到了一个4英寸的屏幕上。这一天是什么“表白日”,看到大家伙儿这天都挺闲,我也感到遗憾。
微信群聊天,最多同时支持9个人。刚毕业那会儿,这个群也经常视频,常常爆满。每次都需要排队,有人退出,下一个人才能加入。今天9宫格基本塞不满,甚至一度只剩下俩头像。看来大家在这天挺忙的,我也很高兴。
我们的朋友一直在更换。大家的朋友圈也在实时更新:进入初中,就丢了一部分小学的玩伴;到高中,又忘了一些初中的同学;等大学毕业,中学的同学已经没剩下几个了。职场,又是生活圈的一个分水岭。
我曾经以为,由于大学经历的特殊性,我们的保质期会久一些。现实是确实更长久一点儿了,但也没那么长久。
群聊的人,走走散散。我作为发起者,从开始待到了最后。
一年过去,如果还拿老眼光看面前的路、远方的人,真是最大的遗憾。对于本该抓住时代机遇的浪潮儿——我们而言,亦是最深的悲哀。
这一年来,机缘巧合,我得以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在的角度去观察这个社会,因为关注互联网,对这颗星球上最具活力的职业和最古老的职业进行了对比。我的观点真的变了,有些话,真的想说出来。
这个行当是这样的吗?是的,可能以前 2/3 的地方都让人失望,但至少目前开始不一样了,如果觉得变化不大,那只能是以前的样子还不那么令人失望。
我们单位就是个例子。变化极明显的例子。它每一步的转变都很艰难,达到说出来令其他人震惊的地步。我在早晨刷牙时,还感慨过「如此听话的一拨人,想做点儿变化,都这么难,其他领域呢?」但后来给删掉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抱着希望的。人还是那些人,但框架变了。如果你认识到了「制度设计」的引领性作用,如果仍相信那些「杰出人才」,那你应该和我一样怀着希望。
是,大部分的单位差别没那么大,畅行无阻的仍是硬实力——「背景、资源」,但这就是「本职业=傻逼、墙外桃花分外香」的理由吗?整天忙的那些事情,也曾让我极其烦躁,大家聊到这一节的时候,我还有种「原来,刚开始大家忙的都一样」的感觉;当转头看到互联网的浪潮如此波涛汹涌,我也会心动不已。
但这不是真相,这里面充满了「幸存者偏差」、「信息的选择性吸收」的偏见。那些不变的吐槽背后是,不知生活的真实模样和道听途说的生活。这是不对的。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充满热爱。」
还因为,大了说,这次如果不抱希望,一旦失败,后果真的难以想象。小了讲,对于沟通、合作能力一般,智力中等,思维方式不占优势的你、我而言,外面的世界真的那么灿烂吗?
这是多么大的偏见啊。
我有些愤青,还有些悲观。但时不时地把视野放开阔,会消弭一些心中的戾气、不满;把这种悲观和现代文明的艰难发展、人类的坎坷历史相比,特别是想到自己不过尘世百年,也就放下了。
还能怎么样呢?揭去了生活温情美好的面纱,却不愿面对这丑陋、不堪与肮脏吗?
2017年5月20日,(当时真是充满了年轻时的希望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