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起源于佛教供奉仪式的蒙古族“顶碗舞”:优美典雅

起源于佛教供奉仪式的蒙古族“顶碗舞”:优美典雅

作者: 不断长牙齿的大猫 | 来源:发表于2022-10-02 22:29 被阅读0次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他们在自身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宗教活动、审美习惯、性格特征和感情表达等等,特殊方式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形式。

    顶碗舞,是蒙古族舞蹈文化的重要资源。它保留了蒙古族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风情,是蒙古族舞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几千年来,顶碗舞,作为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它一直保留着自己最独特的风味,成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表现形式。

    顶碗舞,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民间舞蹈。据史料记载,顶碗舞的出处,与和田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

    佛教教义中,有多种对佛的供养仪式:用碗盛上糜乳的供奉,以及用歌舞表演的伎乐供养,都包括在其中。

    以上两者形式的结合,就形成了盛上糜乳的碗,放在头顶上舞蹈的形式。所以,蒙古族特别重视顶碗舞。

    顶碗舞,在整个蒙古族民间舞蹈发展史上,占居重要的位置。它动作优美,气质高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点,但具备很高的难度。

    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碗、击盅、打筷的规律之后,可以由舞蹈者现场即兴发挥。

    顶碗舞的情绪激昂,动作和舞姿的变化丰富多彩。充分展现蒙古族舞蹈的技艺、智慧、丰富灵活及多变的特点!

    一堆高耸的白瓷碗,稳稳地随着女孩们的身姿移动,流动的舞蹈和静态的碗影,形成一幅完美交织的动态画面。

    姑娘们迈着舒缓的舞步,用手上的顶针和小碟敲着节奏。继而,逐渐加快了步伐。

    时而,独自芭蕾般疾速旋转;时而,组合为千手观音;时而,又如几十只翩翩的蝴蝶,飞舞在你的面前。

    一舞起来,微风一般是轻盈的舞步;而花开一般是飞旋的长裙;风铃一般的是首饰在撞击;葡萄一般是黑亮的瞳仁;杨柳一般是纤细的腰肢。

    总之,耸立的白瓷碗,稳稳地随着姑娘的舞姿,飘来移去,组成一幅幅流动的交响,似天空的行云,如地面的流水。

    如果你有幸到蒙古包里做客,你一定会看到:牧民们,真诚的笑容,让每位客人感动,如春风拂面。

    马头琴一响起,热情的舞蹈就伴随而来。而顶碗舞的每一个舞姿,都令人叹为观止,使人陶醉在美与技巧的艺术享受中。

    如果恰巧碰上蒙古族的婚宴、喜庆佳节或盛大聚会,能歌善舞的蒙古人,都会跳起顶碗舞。

    在酒酣兴浓的席间,也会跳起这种即兴舞蹈:“以碗为舞”是情之所至,最能表达蒙古族人在彼时彼刻的情感。

    由一人或多人,头顶茶杯、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曲中,翩翩起舞。

    碗顶在头上,保持头顶的水平,脖子动作弧度小,头是绝不能有歪斜的。

    舞步,则以大步子加屈膝、转腰和下腰,时而有细碎的小步子,手臂就做大幅度的摆动。

    顶碗舞,以庄重缓慢的行板开始,在宽广流畅的音乐旋律中,以上身略后倾、舒展开阔的柔臂舞姿,在划圆的律动中,表现蒙古族舞蹈:挺拔开阔、质朴生动的风格特征。

    舞蹈后半段,活泼轻盈,以肩肌的弹性和胸、背膀、手臂、手指连贯的动作,展示出了蒙古舞肩的动律,表现出:喜庆节日的欢悦。

    演员虽然头上顶碗,但依旧是那样轻松自然、动静和谐、流畅和美。

    最后,舞蹈者,以蒙古族舞蹈美妙绝伦的碎抖肩、下板腰的高难技巧,将舞蹈的美推向了极致,令人心醉神怡。

    顶碗舞,从蒙古民族风格出发,加上动作设置、发展和技术技巧,再配上具有民族韵味的音乐,完美地诠释出了:蒙古族舞蹈的律韵之美。

    这种舞蹈,奇就奇在:技与艺的交融上。它对舞蹈演员的要求极高,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正因为它的技术特别的难,所以,它也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

    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是可以把它学会,它需要有很好的柔韧性,并且,还有要保持平衡的超高能力。

    演员们,不但要练就过硬的舞艺,更要具备高超的顶技。而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的结合与展示,带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而我们大多数人,只能赏看,却无法参与。

    顶碗舞,在新疆、甘肃等地区,深受大众的喜爱,并极其流行,特别是它,历经悠久岁月的磨砺,而愈加受人欢迎。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表演舞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喜欢顶碗舞。除了蒙古族之外,维吾尔族、傣族、土家族也擅长跳顶碗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起源于佛教供奉仪式的蒙古族“顶碗舞”:优美典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je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