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小朋友做了冬至的PPT,其中呢有一道题,问冬至是不是冬天最冷的一天?答案——不是。从冬至起才开始越来越冷,这天气啊,还真的就是实实在在的验证了科学的正确性。

今天全国的暖宝宝的销量一定突破新高,看着福州明天个位数的天气预报,我准备穿上我最厚的那件羽绒服,今晚就把它从衣柜中取出,放在床头,为它装上毛茸茸的帽子,从里到外把袖子纠正,从上到下拍打使其蓬松,心满意足的躲进暖和的被窝,写日更,当然,这么暖和,是因为有电热毯,想当年,北方哪里需要电热毯!咱们暖气!
说到暖气,想起这是小时候家里面的摆设,印象最深的有三个物件之一。
第1个,那是北方必备的暖气片,从最早我回山东,冬天烧炉子点炉子,用穿墙的烟气当暖气。到后面又胖又丑的山寨水银色(读音shai三声)暖气片,再换到薄薄的白色的暖气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家家具几乎就没换过,只是增加了新奇的电器。
睡觉前把明天要穿的贴身的衣服或者是想要晒干的衣服搭在暖气片上,第2天早上,随手拿过来,一穿,管它外面几度,咱的衣服永远28度~哪里还需要暖男呀,就暖气片就行了。
其中这磁带收音机就是第2个物件。我一直记得老爸带我去城里的商店买他的情形,我看着中间五颜六色的假花,一边转一边闪烁,就感觉,过年转瞬即逝的烟花被搬回了家,可以每天每天的看,好像世界就在眼前。
更重要的是每天看电视的时间非常有限,可是我又非常爱听歌,那个时候听歌哪像现在这么方便呀,你错过就是错过了,你能否听到喜欢的歌曲,得看电视台的心情,所以那时候要是碰到喜欢的歌,我要立刻冲过去,去录音。
高中以后呢,就不允许我那么经常看电视了,于是这台大的播放机+录音机,就以学习英语的名义搬到了我的房间,那个时候最常循环的就是理查德的钢琴曲。

现在想起蓝色狂想曲的旋律,我都记得当时,内心激荡起的小野心,虽然,我在很小的县城的一个区,那里连英语老师都是自学成才的,我却心想要去这个世界看看,那种又期待又害怕落空的心情。
是的,出国旅行,去看看地球仪上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在那个时候的我看来,真真的觉得有些遥远。
还好老妈对于我边学习边听音乐这件事情抱持着极大的接纳态度,甚至高三的下学期,还允许我熬夜看足球赛,我一直是这样子一心两用的过完高中生活。卡带机的名字我都叫不清楚了,但是我知道如果我会画画,一定会画它。
第三个物件,是堆满蚕宝宝的书架,老妈从小就对蚕宝宝有种说不清的爱,多年以后,她看着蚕宝宝,仍然能够看上一两个小时,嘴角自然露出上扬10°的弧线的,我觉得蚕宝宝简直就是我的兄弟姐妹。
从小妈妈就带着我早上很早起床去山上采桑叶,喂蚕宝宝们。我们住的医院大院后山连成一整片一整片的,据说是与沂蒙山脉相连,山里面除了农民种的一些农作物,比如说花生之类的。
印象深刻的就是随处可见的野枣树,那时候自然生态环境还算比较好,路边的野枣,一粒一粒小小的,也就是小拇指指甲盖的大小,有一些朝南的小枣被太阳公公垂爱,着染着少女般的胭脂红,那种是最好吃的。随手摘下来,在衣服上擦一擦,立刻就送到嘴里面,酸脆甜涩,一颗不过瘾,一口气塞满小嘴巴,那才叫“早起的小孩有枣吃”那么爽~
老妈的养蚕事业不断的发展壮大,我的书架每一层都堆满了,每一年都有各种颜色的蚕丝大方巾,宝贝得很。
大家有没有奇怪,我的书架上面怎么没有书,那时候我并不那么喜欢看书,不明白,看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考试又不加分,有什么意义吗?
老爸只是经常会跟我探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妈会把我带去医院的职工图书馆,他们也不逼我读书,顺其自然。
可是现在,我基本上常去常呆的地方,到处都放着书,来福州的小伙伴知道,我一定会带你们去一个景点,那是一家书店。
我现在看到书心里会兴奋,昨天晚上就因为看到一本书兴奋的舍不得去睡,直到没有力气在捧着才作罢。
读过了更多的书之后,我才明白了为什么当时对于梦想,那么的怯懦。
我想说,其实不读书也没有太多坏处,只不过会太沉溺于现实世界,容易让人狗苟蝇营,不敢做梦,不会做梦。
如果你爱读书,你可以通过一本传记窥见别人的一生。
如果你去读一本小说,你可能为故事的主人公掉眼泪,你会在心中萌生了一种悲悯。
如果你读到了一本游记,你才知道,哇,原来旅行并不只是拍照打卡而已。
如果你还读到心理学的书,你还会发现你越来越了解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相处并没有那么难。
如果你读一本历史的书,看刀光剑影,看人生的辉煌与落寞,看命运的无厘头,看再辉煌的生命,也有尘埃落定的一天。
读书让我们在历史、未来、现实、幻想中来回的穿梭,然后发现自己生活的更多可能,这不就是萌生出生命的、最美的那个词——hop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