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想要一种大自在,但常常存在一些因素,让我们感觉离大自在还差那么一点儿,或者差更多,尤其是身体局限时,比如,盲人,他们的出行和社交。
然而,世上也有一些高人,什么情况下,都让人感觉人畜无害、如沐春风。他们总能够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而让你不尴尬甚至不知觉,他们也总是能够在纷乱之中三言两语让人安静从容,甚至他只要站在那儿,就让人觉得内心笃定、自信而自在。他似乎什么都不是,总是在安静的不显眼的地方,却又是一个美好、和谐存在的精神核心。
为什么?
我以为,因为他的眼神、他的身上,他的言谈,都在诠释着道的一个要义,淡乎其无味,润物细无声。
比如孔子与子张关于乐师冕的一段对话记录,援引自《论语.卫灵公篇》15.42 ,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乐师,冕,人名。相(xiàng),帮助。
古代的乐师一般是盲人。
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边,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边,孔子说:“这是坐席。”大家都坐下后,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师冕告辞后,子张问道:“这是和盲人乐师言谈的方式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帮助盲人乐师的方式。”
孔子对盲人的尊重、真诚与设身处地的帮助,自然而然,没有过分热情渲染,也更没有置之不理或奚落,助人之言行,恰到好处,润物细无声,让被助者自然而自在。
刚好今天复习到《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让我想到水和空气。如果我们助人、待人如孔子老子一般,深得道的真谛,给人以呼吸饮水般的自然自在,那该多好!
这曾经是我的目标。不过我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距离。不过我要赞美自己,今天晚上我刚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淡乎其无味的方式,化解了孩子因期中考试不好而引起的情绪任性,让孩子和家庭,依旧阳光。
看到孩子的脸上重现笑容,我也感觉如沐春风,身心自在。
还要在更多的方面,去践行,润物细无声,淡乎其无味,去达成大自在。
PS:《道德经》第35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