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文了解中国农村

一文了解中国农村

作者: 大城的小森林 | 来源:发表于2018-11-11 19:45 被阅读12次

    一提到农村,人们总能想起某种古老、深远、乡愁似的情感。

    但三十年来,农民非但没有成为主人,反而成为社会认知中的负担、落后的代名词,是现代化改革的阻力

    《中国在梁庄》该书记述了河南梁庄近30年来的变迁,以近似纪实手法呈现了梁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书中,作者通过讲述一个个具有典型性的人和故事,展现出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

    如今的农村,新房越来越多,人却越来越少,大多是晃荡在小路、田头的衰弱的老人,显示着浓厚的荒凉感和疲惫感,农村已经不再像曾经那些充满活力,逐渐步入了它的“老年”。

    因为家庭的主要成员长年不在家,对农村、土地的感情越来越冷漠。出门挣钱才是第一要义,土地不再是农民的命根子。无论政府怎么搞税收优惠,都不能把主力人群吸引回来。当主力都不在了,那么农村就缺乏了最基本的生产能力。

    农村的孩子不再像八十年代那样拼命上学,现在普遍认为上学没有出路,感觉大学和高中差别不大。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教育缺失。越来越多的信仰危机,宗教信仰迷茫。农村出去的打工者越来越不适应外边的世界,劳动力培训较差,农民得不到系统的培训。

    农村结构的变化,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变化。农耕文化的结构方式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的状态,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中国农村进行博弈,它们力量的悬殊是显而易见的。农村,不再有文化上的凝聚力,它只是一盘散沙,偶尔流落在一起,也会很快分开。

    一、我国农村的发展历程


    从历史来看,我国的每次改革都是从农村开始的。原来分田到户,然后开始建立大队、人民公社体制,生产队达成一种集体性质

    到了八十年代,中央先后发了三个“一号文件”,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人们普遍上能吃饱了。

    原来在集体时期的公共设施,比如水利设施、拖拉机,通通被卖掉。接着,国家允许小商品生产,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发展个体私营经营,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也就是土地还是集体的,但是土地承包到户,家庭经营。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市场经济逐渐形成,产业结构、就业形势发生改变,整个社会出现了大变化。出门打工挣钱带来农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与分散化。

    九十年代,农民负担日趋加重,主要是“三统五筹”,三统,工资、公积金、公益金;五筹,修路、计划生育、农村教育、民兵训练和防疫。总之,最后就是农民在完成以上任务时,又出工又出钱。农村冲突的情况愈演愈烈,不少地方发生群体性对抗事件,或者干脆外跑让人无法找到。

    到了2000年后,农村问题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负担重、状况差、情绪激动,幸好中央及时调整了政策,提出税费改革,不交钱了,不交税了,还有各种补贴。

    2004年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得益最大的是农村,当时投入三千八百多亿,这是根本性的转折。当前的宏观政策,再加上基层的把握,一下子解决了农民的许多具体问题。

    新农村建设不能理想化。不能一讲新农村,就是一个欧式别墅、蓝天白云、出行有车、干干净净,理想化带来的问题是急于求成,比如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等。但也不能随意化,还是要以生产发展为主,不能放任自流,找不到方向。一项一项、一村一村地推进,先抓住农民最直接、现实、关心的利益问题,用电、喝水、行路、村容,一项一项地去干。

    二、留守儿童


    父母教育、爱的缺失,爷爷奶奶的盲目宠爱,将对留守儿童产生畸形、潜在的影响,无法让他们的心灵健康成长,但这些原因在农村里是非常幼稚而且站不住脚的,毕竟,务实和富足才是第一要考虑的问题。

    隔代管教,溺爱多,也管不住。随着生活富有,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般都留有足够的生活费,这也会把缺少管教的小孩惯坏。

    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一直比较严重,大家都想要男孩传宗接代,要一个还不够,还要两个,因为保险,其中一个出事的话,还有另一个来继承。

    因此,一胎是女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村民要再生个男孩,就算你计划生育罚钱,还是有办法生出来。计划生育本身并没有形成约束力,反而是经济能力约束着人们。

    三、留守老人


    农村里的留守老人,大多六七十岁,每天就是在养孙儿,一刻不停地照顾着孙儿的吃喝拉撒,有时候儿子不寄钱回来,自己还要下地干活。

    另外老人也不能拒绝扶养小孩,不敢有太多的抱怨。因为将来还有一个养老的问题,你不养孙子,那儿子儿媳也不会给你养老,万一有天躺倒在床上,不会动了,不能为人家服务了,你还能指望谁?没有退休金,也没有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的观点是,绝对不会接受不替自己照顾小孩的老人,尤其是这种需要出去打工才能挣到钱的情况下。


    四、留守青年、外出青年


    留下来的人,理想和尊严都将被嘲笑,现实的生活不允许有情怀,因为这不务实的思想与农村格格不入,羡慕外出的人,认为外出的人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出去闯荡的人,很少回家,不年不节的话,根本不可能回家,一是浪费钱,二是自我压抑情感的交流与表达,无法对爱说出口。

    此外,大多外出打工的人是正值青年或壮年,也是身体需求最旺盛的时候,但是却是处于一种极度压抑的状态,容易出轨或者嫖娼患病。

    五、教育


    在农村,文化氛围逐渐消失,学校的破败、荒凉让人感觉到了农村的真正腐朽和行将消散。

    最近十来年,农村的小孩对求学信心不足,毕竟国家不再包分配了,上大学至少还要花四五万块,毕业了还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还不如去打工。

    在经济观念、金钱意识的冲击下,在家长缺失的情况下,孩子根本不愿意上学,就等着早早退学,出去打工。

    而一些真正出去上大学的人,他们在城市又过得怎样呢?很多人都是在公司里做着低级员工,不愿意回农村,但城市又没有真正收容他们,因为他们没有足够多的收入,最后只能在城市的边缘苦苦挣扎。

    读书无用论越来越被认同。由于农民的功利、孩子的无知、教师师德的下降,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失望和厌学的情绪。

    六、政治

    六七十年代的政治生活席卷了整个农村,但是其内在的逻辑、心态及操作方式却与标准的政治不同,农村内部的家庭恩怨、权利斗争、人情近疏都参与其中,决定着批斗的心态及被批斗者的命运。

    每个村庄几乎都会有“刺儿头”,有一些见识,常常主动出来维护乡村的道德与正义,对权利、政府有一种天然的不满,自觉地打抱不平,拔刀相助。

    现在村干部的职责很简单,一是宣传党的政策,处理计划生育任务,以及宅基地,治安,民事纠纷。二是引导群众致富。

    政府与农村是有隔阂的,具体的农村纠纷上,政府根本解决不了,一是不了解情况,村里的人际关系复杂,外人一点都不了解,无法处理。二是真假难判,乡政府不可能直接进入农村,所以村干部就起到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

    但是村民并不领村干部的情,即使村干部费了很大心,出了很大力气,但是村民依然觉得村干部享有特权,并谋取了私利。

    但我国农民也是最容易满足的,给他一点好处就念念不忘。谈到合作医疗、免税、补贴,大家都很兴奋。

    但他们也是对政治最冷淡的,在农民眼里,社会仍然是别人的,他们不属于其中,所有的好与不好,都只是被动的接受,他们只是“被拯救者”。

    七、文化


     我国的农村文化仍是一种务实文化,踏实地生活,这是第一要义

    个人精神需求,夫妻情爱往往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呈现,嘲笑、戏谑、回避是通常的相处方式,很少从容、正面、严肃得去叙说或交流。这种压抑、扭曲精神的现象不只存在于家庭内部、夫妻父子之间,也是邻里交往的基本模式,造成了许多问题。

    在我国文化的深层,有一种个性的丧失。由于秩序、道德和经济的压力,每个人都处于一种极度的压抑之中,不能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每个人都在一种扭曲中试图牺牲自己,成全家人,并且依靠这种牺牲生成一种深刻的情感。

    一旦这种牺牲不彻底,或中途改变,冲突和裂痕就会产生。在日常状态中,家庭成员彼此沉默、孤独,好似处于一种愚昧的原始状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这种痛苦没有体会,只是,每个人都被看不见的绳索捆绑着,无法叙说。一旦矛盾爆发往往极具伤害性。

    八、乡村城镇化是解决城乡矛盾的必然趋势


    我国现在是典型的大城市通病,城市拥挤,农民集中到城市,又无稳定的生活来源,就成为城市无产流浪者,这会成为大问题,容易形成贫民窟,这时大城市化必然的弊病。

    我国是劳动密集型经济,这是事实,也是特殊国情。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人口现在是我们的优势,也是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我国高度发展是必然的。

    城市化不一定是要住在城市,或者跟城市一样。城市化首先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就业、收入方式的城市化。如果农民能享受到城里人享受的现代文明成果,并且按照新的组织理念,靠专业合作所形成的生活方式,这也算城市化。

    如果农村发展好了,农民不用离开家乡也可以享有城市化的生活,也会解决大城市的问题。

    现在,新农村整治,路通了,下雨也可以出门,门口就有超市,有自来水管,有太阳能,生活的方便程度极大提高,目前最缺乏的是信息问题,相信在若干年后也能很快解决,农民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文了解中国农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kf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