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恐”这个词越来越火的时候,我们发现好像身边大多数人都自称社恐,我不知道这是他们的一种调侃还是跟风,但无论如何我都觉得很庆幸。因为内向、不健谈这种社恐属性不再像从前那般遭受很多人的质疑和贬低,而是被更多的人大胆地说出口用来调侃自己,进而引起了很多的共鸣。
我只知道,从前的“内向”,它好像是洪水猛兽,似乎跟“外向”不属于同等地位的性格,它更加的低等和不讨喜。好像一个孩子一旦表现得内向,那么他的未来注定就没得光明。
所以家长总会为此担忧,时常话里话外地提醒自己的孩子更加活泼和外向些。他们时而是责怪的语气,时而是谆谆教导的语气,时而是哄人的语气……反正目的就想让孩子变得更正常一些。
可是孩子的眼里却没办法理解这种行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这样子就是不讨喜,就是不好的;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活泼开朗,为什么不爱说话好像就是不正常一样。他们不懂,他们只觉得自己的父母对自己不满意,甚至不喜欢自己。
所以他们小心翼翼,想要表现得更好,同时也越来越讨厌自己为什么不能活泼一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讨别人的喜欢……于是孩子在构建心理的成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拧巴、敏感、自卑……他们不理解这个世界,他们只会跟从这个世界最常见的法则和思想,甚至不允许存在个性这个东西,奇怪即异样和不正常。
当一切都很懵懂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都被传统想法套牢。长大了以后,你以为一切都会像“船到桥头自然直”般变好吗?不会的,他们遭受的不理解、奇怪的眼光以及自我思想的迷茫都会成为长大后他们的怯懦、畏手畏脚和自卑。
外向的人永远理解不了内向的人为什么连话都说不出来,为什么他们连话题都不会找。这种想法用在内向的人身上同样适用,他们也不理解外向的人为什么总爱说话,不能安静一点,为什么他们不会觉得丢人,可以放得那么开。
因此,其实不需要互相理解,只需要互相体谅。毕竟以这种属性区分的性格,真的没有优劣之分。
在心理学上,婴儿出生就会具备不用的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你可以说这是天生自带的性格属性,不同的气质类型孩子的特点都不一样(可以参考下图)。
气质虽然气质对人的影响很大,但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性格决定因素也很大。所以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区分他们的性格好坏,而是经过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引导,让他们的心理变得更加的健康。即使最后成长的性格依然没那么“社牛”,但是他们肯定会更加的大方和自信。
内向的另一个特性是冰冷,难以接近,因此很多人会觉得这些“社恐”的人不好相处。人是趋利避害的生物,普通人不会主动去接触这些看起来难相处的人,因此在群居的世界中,内向的人不讨喜、难以生存成为了刻板印象。尤其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中,作为普通人的你认识越多的人,越会说话,好像你越容易成功。
偏见,使得更多的孩童渡过了自我怀疑和恐慌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俗话说:三岁定大。大概意思就是孩子成长早年时期的经历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尤其重要。所以,不要在一个孩子的童年时期,让他觉得自己性格不好。
虽然现在内向被社恐而取代,它不再像从前那般的令人生厌,但是很多时候这种偏见依然屡见不鲜。都不是谁的错,不是那些有偏见的人,也不是那些内向的人。而是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总会有对比,总会有偏爱,也总会有某种约定俗成。
我很开心,也很喜欢“社恐”这个词。因为我知道,内向这个东西它不再是躲藏在某个角落里,见不得人的东西。而是被越来越多人理解和认同,甚至被当成了一种个性。
是的,这就是一种个性。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不必为了迎合而让自己变成一个不舒服的人。
我不希望人们对内向的认识特别的狭窄,好像他们就是一个怂包。内向的人只是喜欢享受安静,就好像外向的人享受交流。不要觉得内向就代表生存不了。某些时候我也可以当着众人的面很侃侃而谈,某些时候我会思考得更加细致,某些时候我也可以做到外向的人能做到的所有事情。
如果谁还带着歧视的心理劝内向的人变得更加活泼一点的话,我会觉得他是个很古板的人。某些性格在不同的领域都会有它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价值不只是体现在他的性格上的。
改变自己原生的东西是很难且违反人性的。那些喊你活泼外向些的人,他们确实是站在社会的位置上为你好,但是自己的心情和生活只有自己知道,做自己才是最舒服的。
网友评论